《宏观经济学》思考题 - 图文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宏观经济学》思考题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用进口/GDP来衡量开放程度的。

影响开放程度的因素:经济发达程度;自然资源的赋予情况 ;经济结构的特征;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与经济政策

2、 简要说明考虑进出口函数后一国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

根据Y=C+I方法,三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曲线C’+I+G与45。线的交点。如果加入净出口后,交点沿45。线上移,则均衡收入增加,反之则减少。如果交点不变则均衡收入也不变 当净出口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时,在三部门均衡收入决定模型中加入净出口后:如果Y0=Yx=M,则均衡收入不变,亦即交点的位置不变 如果Y0>Yx=M,则均衡收入减少,亦即交点的位置下移 如果Y0

3、 简要说明对外贸易乘数的含义。 对外贸易乘数是: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

4、 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是什么?试推导国际收支均衡曲线。

(1)当一国经常项目的差额加资本项目收支差额等于零时,也就是官方储备差额等于零时,一国的国际收支达到均衡 (2)国际收支均衡曲线

设B为国际收支差额,Z为经常项目差额(X-M),H为资本项目差额(资本流出减去资本流入),在国际收支函数中, Z = Z(Y);假定资本 是可以自由流动的,则资本项目差额可以看作是国内利率水平的函数,即H = H(i);于是国际收支均衡条件可以写成 Z(Y) = H(i) 据此就可以推导出国际收支均衡曲线(简称BP曲线)

5、 试用IS——LM——BP模型说明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调整的机制。

在IS-LM模型中加入BP曲线后,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即IS-LM-BP模型,当IS、LM、BP三条曲线恰好都经过E点时,将会有唯一的一组利率i*和国民收入Y*可以使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同时达到均衡,即内外经济同时均衡 内外经济同时均衡只是一种理想,通常的情况下,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并未同时实现均衡。假定国内经济实现了均衡,而BP曲线高于IS-LM曲线的交点E,这时国际收支就是失衡的,具体表现为国际收支逆差。相反,如果BP曲线位于IS-LM曲线的交点之下,则国际收支失衡表现为国际收支顺差。 这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调整方式对国际收支进行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均衡,进而实现内外经济同时均衡

一般来说,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可以通过汇率变动来调整,汇率变动可以影响净出口项目来改变LM及IS曲线、BP曲线的位置,从而达到最终的均衡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可以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来调整,因为为了不使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而变动,中央银行必须买进多余的外汇,或卖出不足的部分,这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的变化,货币供给的变化会使LM曲线变动,从而也达到最终的均衡 (1)国际收支顺差的调整

1)浮动汇率制:顺差——外汇供大于求——本币升值——净出口下

降——BP左移,IS右移

2)固定汇率制:顺差——外汇求大于供——本币面临升值压力——

央行购买超额外汇——外汇储备增加,国内货币供给增加——LM右移

(2)国际收支逆差的调整

1)浮动汇率制:逆差——外汇供小于求——本币贬值——净出口增加

——BP右移,IS左移

2)固定汇率制:逆差——外汇求小于供——本币面临贬值压力——央行抛售外汇

——外汇储备减少,国内货币供给减少——LM左移

6、 什么是“米德冲突”?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政策搭配来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为什么说蒙代尔的政策搭配原理只是一种理想?

(1)米德冲突是指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

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

(2)蒙代尔指出只要适当地搭配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可以同时实

现内外部均衡,而不用担心米德冲突的发生

可以用IS-LM-BP模型来说明蒙代尔的政策搭配原理

假定一国内部经济实现了均衡但却存在失业,同时又存在国际收支逆

差。如图所示:Yf代表充分就业收入水平,即内部均衡所要达到的目标。初始状态为:IS0、LM0、BP0,由于IS0与LM0的交点位于Yf直线左边,故这是低于充分就业均衡,即经济中存在失业;由于

IS0与LM0的交点不在BP0线上,故这是国际收支失衡,又由于交点处在BP0曲线下方,故这是国际收入逆差

如果如果政府的目标是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均衡,即内外同时均衡,则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 具体说,已知BP曲线与Yf相交于A点,即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同时均衡点在A点。如何达到A点呢?与IS、LM曲线的交点相比,A点意味着更高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更高的收入可以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达到,它使IS沿LM曲线右移(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可以使利率稍稍提高);更高的利率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达到,它使LM沿IS曲线左移(紧缩性货币政策同时使收入会稍稍下降)。这种政策配合的结果将使IS与LM的交点不断接近A点,从而实现内外同时均衡。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分析都是以经济水平不变为前提的。事实上,

IS与LM变动会引起总需求曲线从而价格水平的变动。在这里,由于IS与LM变动的结果是交点向右上方移动,从而总需求曲线也向右移动,价格水平将会上升,价格水平上升将造成净出口减少,从而使BP曲线左移,BP曲线与Yf曲线的交点将上移。假定移至B点,这时要实现内外同时均衡,政府必须采取更加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紧缩的货币政策,才能使IS、LM的交点达到B点

总之,在低于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逆差同时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减少资本净流出,从而实现外部均衡目标,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以提高收入,从而实现内部均衡的目标 (3)“政策配合论”只是一种理想,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首先,在资

本主义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政治因素,大量削弱开支或大大提高利率,都是难以做到的;其次,各国为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都倾向于采取膨胀性措施,而膨胀性措施往往是国际收支发生逆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国际资本流动并不一定是由于利差关系,投机活动会使问题复杂化。总之,在错综复杂的开放经济中,一国要长期保持内外同时均衡,是很困难的事

第七章 失业和通货膨胀

1、 简要说明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的含义。为什么说非自愿失业只存在于

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

(1) 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造成的失业被称为自愿失业;愿意在现行

工资下工作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失业现象就是所谓非自愿失业

(2)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货币工资是弹性的,劳动力

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所有愿意在现行工资下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只有那些不愿意在现行工资下工作的人才会成为失业者。 而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由于货币工资的刚性,当市场上存在过高的工资时,不能通过货币工资的升降保持劳动市场的均衡,这时愿意工作的人数要大于厂商愿意雇佣的人数,较少的工作岗位只能从较多的愿意工作的人中挑选,总有一部分人将得不到工作,从而成为失业者。所以非自愿失业只存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