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C证论文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育C证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小学生心理健 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再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疏导。

结语: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现在,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主要是班主任与家长及各科任老师共同配合,处处留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展开帮教,用爱温暖他们,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锦华实验学校 撰写人:陈吴静 2015年12月17日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浅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应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保证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现状 策略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自知力、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偏僻农村,实在是太匮乏了,根本跟不上当今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心理需求,当今的社会化心理问题多多,学生家庭问题、学校的教育等各种新时代所出现的问题,都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在的好多农村小学,并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列入到一个相当重要的学校教育范畴中,有些只是在对学生的专题教育中适当设计了相应的内容,这与老师在这方面知识的缺乏也有很大的关系,没有办法从专业的角度给予学生讲解和疏导。下面就如今学生所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在平时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晚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就别进教室!”第二天早晨,果真有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不了门,干脆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头,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20遍,再错罚做50遍,依次翻番”。结果有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从下午放学一直做到凌晨都没有做完,他还敢上学吗?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书本打在脸上,导致颧骨肿得像小馒头,家长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阻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等不良的心理。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挖苦使学生产生羞愧、自卑、失落、逆反等心理现象,学生会产生焦虑,甚至封闭自己,性格变得孤僻。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家庭纠纷、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实在是太普遍了,这将是一个很严肃的社会问题;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教师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就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如厌学、自卑、压抑、胆怯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针对以上所列举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认为在今后的教育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构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运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关的考试评价系统及切实有效的监控机制,加强对学校的政策导向、微观调控,建立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经营”机制。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在校时间、考试规模及次数,严禁考试按学校、班级、个人排名次,杜绝以单纯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教师实绩的现象。

(二)加强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育心”专项培训。学生心理要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前提。针对教师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首当其冲。其次要大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三)开展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心育”常规活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的教育,重点应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校教育工作的始终,倡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多种方式,寓心理教育于无痕中。学校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举办各种“健康讲座”,

成立 “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设性意见。

(四)开辟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区“关心”教育网络。努力推行“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方法,让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五)使小学生的各种活动与积极的情绪体验相结合。小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常常会产生各种情绪体验。经常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快乐、满足等可使儿童增强自信心,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既能提高其完成学习任务、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又能增加其心理健康,避免长期体验消极情绪而引发的种种情绪障碍。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学校要针对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2]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3]《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14日,《不少儿童受不良心理感受困扰》 [4]《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21日,《六成小学生为成绩烦恼》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