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附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3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史学研究者对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656人和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活动的853人做了研究统计发现,战国时期出身微贱的人的百分比两倍于春秋时期。这种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 A.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贵族阶层退出政治舞台 D.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2.(原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下图器物可以佐证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正式确立 B.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C.宗法分封制的逐渐形成 D.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3.(原创)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变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 ( ) A.推动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 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D.确保了君权与相权的和谐

4.(原创)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 A.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

B.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逐渐增加 D.提升了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5.(原创)西汉武帝中期规定,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丞、尉,均不用本郡国人,刺史均不用本州人。这种籍贯回避制度( )

A.利于解决王国割据问题 B.旨在避免地方势力坐大 C.能够避免官员结党营私 D.逐渐发展为汉代选官主要方式

6.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

- 1 -

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7.(原创)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

A.丞相权力逐渐加强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能够有效的制约皇权

8.内藤湖南是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毕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文化生活呈现市民化趋势 B.中枢机构分权,有效制约君主专制 C.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D.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9.宋人自称“立国在乎台谏”“乃生民休戚之所归,国家治乱之所系焉”。宋代台谏官“无所言,而人君不得不闻,有司不得不行者,莫先于台谏”。以至台谏系统的地位在宋代达到“百职之中,其任最重”的程度。这说明( )

A.宋代高度重视监察制度建设 B.台谏起到了制约皇权的作用 C.台谏属于中央政府决策机构 D.台谏相对于君权具有独立性

10.(原创)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 A.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分化相权 B.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元朝通过设置行省削弱相权 D.宋代设立枢密使来分割丞相的军权

11.(原创)《明史·宰辅年表》指出,在明仁宗之后,内阁大学士已经地位尊崇,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内阁职责已等同宰相 B.明朝政体发生变化 C.君主专制不断地加强 D.内阁的权力已经失控

12.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课》等十余种,证实了秦代泰山石刻所云“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这表明秦朝( )

A.注重以立法调整经济关系 B.积极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C.农本观念受到了严重冲击 D.农工商各行业得到全面发展

13.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

- 2 -

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 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14.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作权,而佃农相对有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繁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15.下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 C.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 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16.东汉前期,豪强地主田庄的规模都十分巨大,劳动者多为投身于田庄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与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体现出当时的田庄( ) A.土地归封建国家所有

B.存在着分裂割据的隐患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

17.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一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 A.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D.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18.下表为乾隆时期江苏崇明地区每年买米数量变化状况表。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数量 乾隆二十年(1755)以前 不超过20万石 乾隆四十年(1775) 30万石 A.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 3 -

19.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寺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发展动摇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

20.1684年,康熙帝颁布《展海令》,允许人民出海经商。1685年,清政府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兴盛。许多官员把自己的资金委托信誉好的商人代理,以图稳健增值。这反映了( ) A.康熙帝全面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官商勾结导致政府的腐败现象严重 C.清朝部分政府机构开始近代化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价值观变化

21.“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宋代的开封成为纯粹的商业中心 B.宋政府不再管理城市的商业活动 C.开封城市发展影响市民社会生活 D.开封城内坊市界限尚未完全打破

22.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之一是徽商,徽商经营成功后,往往是一手抓票子,一手执“红顶”,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 A.商业发展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B.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奢侈之风严重破坏社会风气 D.商人为官导致政治的腐败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宋朝的黄金时代”标题下写道:宋朝时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地域性的商帮活跃 C.生产领域出现手工工场 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24.(原创)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推动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大范围出现 D.官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25.《吕氏春秋》指出:“听群众之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孙膑贵势……”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A.认为国君应听取民众建议治国 B.全面解释了春秋各流派的主张 C.看到了各学术流派的思想特点 D.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先进性

- 4 -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