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浅析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浅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浅析

摘要: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批判的吸收此前哲学家合理的观点上形成的,并被后继者不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观 形成 发展 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创立是哲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革命, 它同旧哲学的实践观有本质的区别,但这种科学的实践观也不是凭空创立的, 它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批判地吸收旧哲学合理的实践观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形成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早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在欧洲哲学史上, 康德正式把“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中, 并提出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概念,康德指出,实践理性“从原理出发,进行概念,随后再从这里才进向感觉,”【1】但康德的“实践”仅仅指的是人的道德活动, 属于一种精神现象, 没有脱离理论实践的范围。费尔巴哈把“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把生活、实践看作是理论的根源, 反映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论本质。但是, 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认为“生活”不过是吃喝和享用对象等等。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理念”的概念, 指出实践理念高出理论理念, 它的任务在于扬弃客观世界的片面性, 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并改造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黑格尔以这种抽象思维形式揭示了人类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特征, 提出了实践, 特别是劳动对人的解放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但是黑格尔把实践限制在精神观念活动的范围, 没有摆脱唯心主义哲学路线对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实践观点, 确立了一种自己崭新的实践观。当马克思第一次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首要的、决定性的形式和实践的根本内容时, 他所理解的“实践”是同自然过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自觉的社会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三重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它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这是一种极为深刻的世界观。虽然人类在自我形成过程中, 早就开始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从事了对自然界的改造, 人类的各种社会制度和文化成就乃至人本身都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得以生成的一一这是一个早已存在的经验事实。但是, 在马克思主义提出这一新世界观之前, 却很少有哲学家明确认识到这一切。在哲学史上, 马克思第一次把人存在的基础、人的生活世界的真相彻底地揭开和洞察明确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各国主要代表如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对其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观,列宁在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发展,列宁认为我们用来作为认识论的标准的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证明我们的表象同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相符合,检验这种符合的标准仍然是实践,这个实践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实践,也不仅仅是某一次实践,而是整个人类众多实践的总和。在列宁看来,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除此之外不能有其他标准,就此而言,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即唯一的。列宁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辩证发展的实践观,它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认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3】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认识主体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实践本身也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也只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因而人类在每一历史时期的实践都不能完全证实和检验当时的一切认识,有的认识还要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得到证实。列宁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以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原理的论述,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关于实践问题的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提高到一个新的认

识水平。

毛泽东在综合前人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他对实践的内容作了新的概括并指出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指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4】他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科学试验和艺术活动等,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他全面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他认为认识的目的是为了能动的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毛泽东还形成了社会实践的概念,他指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社会实践这样两个飞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进一步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没有经验,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在上述基础上,毛泽东概括了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不会完结。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直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个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把认识论与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认识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加以发挥,形成了社会实践的方法论体系。

邓小平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好多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这些观念由来已久,已经形成强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还由于当时的领导人倡导“两个凡是”而进一步强化。打破这种思想束缚,解放思想已经成为那个时期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迫切需要。邓小平果断的开启并领导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坚持了毛泽东的实践观,再一次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纠正了“两个凡是”,把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恢复倡导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要“团结一致向前看”,“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解放思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这样的评判实践成败的价值标准,这就极大地推动了思想解放的进程。邓小平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开创新

的道路,必须依靠实践,依靠群众。邓小平还善于用群众的实践,群众的智慧做基础,善于用新的理论武装群众,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 立足于现代化大工业实践, 结合着当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扬弃以往一切旧哲学, 创立了具有全新内容的新世界观。它把物质实践活动视为现实的客观存在, 视为人类历史的基础和全部人类知识的基础, 它必然是一种全新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使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马克思认为,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在其现实性上就是人的意识( 社会意识) 和人自身的物质生活( 社会存在) 的关系。在人们自身的物质生活和人们的意识关系中,物质生活即实践, 它决定意识, 同时意识又指导实践。在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理解为人的意识和人的实践的关系以后, 思维对存在的作用就很容易得到理解, 因为思维和实践是统一的人的活动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部活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 认识世界) ; 二是意识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关系( 改造世界) 。意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 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本身就是实践。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为物质一元论的本体论提供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在时间、空间中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等。这些关于世界一般本质的认识其实是对人自身物质活动的认识, 是对实践这一感性对象进一步抽象思维的结果。实践是世界的一个现实组成部分, 世界的一般本质存在于实践之中, 我们认识实践, 不仅认识实践区别于自然的特殊本质, 同时也认识实践与自然共同的一般本质。对实践的一般本质的认识就是一般世界观或本体论。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使马克思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理解, 实现了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唯物辩证历史观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认为, 自然有“ 先于人而存在的自然”和“人化的自然”。实践及其产物就是人化的自然, 是人的现实的自然,它成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基础, 成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就是说, 实践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人

的历史也就是自然不断被人化的历史。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5】然而对于人类来说, 社会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类社会关系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这两种关系是中介的, 它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了历史并作为整个历史的现实基础, 从而在历史观上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另一方面也把历史的观念带进了自然领域, 从而实现了自然观上的根本变革。

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旧哲学的认识论都只是在理智的范围内研究认识论的问题, 都是离开实践的思维, 因而都不可能建立起关于正确思维的理论。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基础所引起的变革, 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揭示了认识的社会本质。他把认识活动看作人类社会活动总体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 从而超越唯理智主义认识论的哲学传统。马克思揭示了认识的社会性本质, 将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 把认识论与历史观统一起来, 就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

总之,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贯穿始终的理论观点, 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其他一切哲学的本质所在,在哲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3]列宁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 [4]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