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光和第三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伍光和第三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土壤的结构: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各种团聚的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 砂土、壤土、粘土的基本特点:

砂土的特点是:粗砂粒多,土体松散,吸收性能和保水能力很弱,养分含量低并易分解和淋失;但通透性好,耕作阻力小,植物根系容易伸展,无粘结和塑性,土温容易升降。粘土的性质与砂土刚好相反,粘粒占绝对优势,养分含量较丰富,保水和吸收性能强;但通透性差,土温不易升降,常为冷土;粘性大,塑性强,湿时泥泞,干时硬结,耕作阻力大,植物根系不易伸展。总之,无论砂土或粘土都由于砂粘比例不当,使水、肥、气、热之间不够协调,肥力水平都不高。壤土的特点是砂粘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而没它们的缺点。如通透性较好,既能通气又能保水,不易受旱也不易渍水;粘而不实,松而 不散,耕作方便;养分充足,各肥力因素容易调节,适种性广。所以在农业上是较理想的一种质地。

缓冲作用:指在土壤中加酸加碱时,土壤本身具有缓和酸碱度改变的的能力。 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主要的成土过程:

1.原始土壤形成过程:在岩石表面或新风化物上出现低级植物(如地衣、苔藓及真菌等),它们使矿物分解,从中获得养分,供少量水分生长,形成原始土壤(如高山寒漠土、冰沼土等)。这些土壤的共同特点是:土层薄、无明显发生层次、有机质含量低、砾石含量高。

2.灰化过程:指土体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寒带和寒温带气候条件下,

1. 原始成土过程 在裸露的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即后生长藻类, 再后生长地衣、苔藓,它们开始积累有机物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 2. 灰化过程 土体亚表层SiO2残留R2O3及腐殖质淋溶及淀积的过程。 3. 粘化过程 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 4. 富铝化过程 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富铝铁的过程。 5. 钙化过程 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6. 盐渍化过程 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

7. 碱化过程 土壤吸收复合体上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30%以上,pH大于9, 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8. 潜育化过程 低洼积水地区土体发生还原的过程 9. 潴育化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10. 白浆化过程 土壤表层由于土体上层滞水而发生的潴育漂洗过程。

11. 腐殖质化过程 在生物因素影响下,在土体中尤以土体表层进行的腐殖质累积过程。 12. 泥炭化过程 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的累积过程。

13. 土壤的人为熟化过程 在人类合理耕作利用改良及定性培育下,使土壤向着肥力提高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 ,地带性土壤大致呈平行于纬线并以纬线呈带状分布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海陆分布的态势不同,水分条件和生物因素从沿海向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带从沿海向内陆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分布。

土壤的垂直地带性:是指随山体海拔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在一定高度内递减,超出一定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按海拔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基带:位于山地基部与当地的地带性相一致的土壤带,称为基带。

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和土地的区别:土壤指的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供给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土壤是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而土地,许多人都把它看成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动植物等自然要素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例如荒漠、草原、森林、湖泊、沼泽、耕地等都是以上所述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反应。进一步以耕地为例来说明,它绝不仅限于土壤条件,而要涉及许多自然要素,如气候条件、地貌部位、土壤性质、地面湿润程度和排水状况,以及有害的或有利的生物条件等。 土壤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二)土壤侵蚀的危害(风蚀和水蚀)

(三)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表现为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缺乏、土壤结构破坏、土层变薄、土壤板结土壤盐渍化和沙化)

(四)土壤盐碱化(主要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表现为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 (五)土地沙化(滥垦滥伐和过度放牧等) (六)土壤污染(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废弃物) 土壤资源和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 (二)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三)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 1.防治土壤侵蚀 2.改良盐碱土 3.改良沙土地 4.防治土壤污染

5.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七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生物五界划分:

1、原核生物界 2、原生生物界 3植物界 4、真菌界 5、动物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种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

限制因子: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些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的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或称作生态幅,其中包括最适宜范围 绿色植物对大气污染具有净化作用: 1.绿色植物对有害气体的吸收 2.绿色植物的减尘作用 3.绿色植物的杀菌作用

4.绿色植物减弱噪声、吸滞放射性物质和CO2作用

竞争:对于食物、生存空间和其他条件具有相似要求的不同物种或同种的不同个体,为了生存相互间都力求抑制对方,从而给双方都带来不利影响。

寄生:一个物种的个体(寄生物)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个体(寄主)的体内或体表,并从体液或组织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存,完全靠寄主生存,因此常常降低寄主生物的抵抗力,但并不一定导致寄主生物的死亡,如果寄主死亡则会引起寄生物的死亡,这是不同于捕食作用的。如冬虫夏草,菟丝子。

生物的适应: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互统一、彼此适应的现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类。 根据生物种或它们的群体、

生物的指示现象:或生物的某些特征来确定地理环境中其他成分的现象,叫做生物的指示现象。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通过变异和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

趋异适应或称辐射适应:是指同一种生物的若干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形成了不同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

生活型:具有不同生态特征的同种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是植物在长期受一定环境综合影响所表现出来的生长形态。

种群:占据着一定环境空间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集群叫做种群。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某种生物在一定空间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种群的大小;在单位空间或面积中的个体数目,则叫做密度。

生态群落:若干个生物种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多生物种、完整而有序的生物体系,即生态群落

植被:一个地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该地区的植被。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物种多样性:生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丰富度)和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多少(均匀度)两个参数的结合。

多样性梯度:物种多样性的表现。

群落中每一个生物种所占据的小生境 (住所)和它所执行的机能(职业)结合起来就叫做生态位

生态位:群落中每一个生物中所占据的小生境(住所,空间)和它的功能(作用)结合起来。 优势种: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枝叶覆盖地面的程度也大、生活能力强和对生境具有明显影响的生物种群。

建群种:优势种中的最优势者,即覆盖面积大、占有最大空间、在建造群落和改造环境方面作用最突出的生物种。

伴生种:群落中的其他次要的种类

群落的季相:在气候季节变化明显的地区,植物的生命活动随着气候表现出季节性的周期变化。即在不同季节植物通过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和休眠等不同的物候阶段,使整个群落在各季表现出不同的外貌,这叫做群落的季相。

演替:在一定地段上一个群落被性质上不同的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

原生演替: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叫做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进展演替(顺行演替):当发生于裸露地面或撩荒地面的群落经过一系列发展变化,总趋势朝向逐渐符合于当地主要生态环境条件(如气候和土壤)的演替过程,叫做顺行演替。 逆行演替:群落由于受到干扰破坏而驱使演替过程倒退的现象。

演替顶极: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若没有外来因素的干扰,通过顺行演替,最后会发展成为与当地环境条件相适应、结构稳定的群落,这种演替到最后阶段的群落叫做“演替顶极”或顶极群落。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具有多层次性、开放性、自我调控性和动态发展性。其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