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背诵版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完整word版)2018年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点-背诵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4.层次性。课程目标可以逐步分解为总目标和从属目标。

5.递进性。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高年级课程目标的基础,没有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实现,就难以达到高年级的课程目标。

6.时间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课程目标会有相应的调整。 2课程内容(重点)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2年考了)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总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材编写、教育、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只是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一级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A.课程计划

概念: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组成: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作用: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B.课程标准

概念: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刚要的形式编写的 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C.教材

概念: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的作用

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9

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教材的编写: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与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

? 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衡量一节课的好坏除了教师教得怎么样,还有学生学得怎么样。一趟好课的标准包括: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3课程评价

涵义: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而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

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到“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

3.CIPP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

4.CSE模式:CSE: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评价研究中心的简称。

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设计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一目标选择一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

? 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过程模式 斯腾豪《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轮》 3情景模式 劳顿 “文化分析理论”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单选 简答) 1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重点)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教学的 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能力。

10

3.内容练习观。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

?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重点) (一)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里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几率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一)教学 定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函能力,增强体质,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11

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本质的几种观点:认识——发展说;认识——实践说;交往说;多重本质说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教学,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现,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

3.教学与上课的关系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辅导、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等一系列环节。上课时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重点)

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的间接性;(通过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2)认识的交往性;(师生之间)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3)巩固知识(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2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