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翻译的性质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第1章 翻译的性质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本科初级翻译教程

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

第一章 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1. 1 什么是翻译?

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翻译同样如此,历来见仁见智,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交际情景、不同的读者对象会产生不一样的译文,没有谁能说他的译文就是最标准的甚至是最好的,好与不好得看具体的翻译要求。先看几个最简单的例子:

1) The fattest man in England. a. 全英国最肥胖的人。 b. 英格兰第一肥崽。 你说哪个更好? 不好说。

2)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a)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王佐良】 b)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水同天】 c)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何新】

delight n快乐,高兴,大喜 with delight 高兴地

n 乐事,乐趣 singing is one of her delights 唱歌是她的爱好之一 v 使高兴,使欣喜 喜爱,取乐 be delight at/with/ by 因…而高兴 be delighted to do 高兴去做某事 be delighted that 高兴于 take/find delight in 以...为乐

delightedly adv.高兴地 快乐地 欣喜地 delightful adj. 令人高兴的 令人愉快的 delightfully adv. 令人高兴地

ornament n. u. 装饰装点 c.装饰品 摆设

ornate adj.装饰华丽的 词藻华丽的 词句反复的 常做贬义

ability n. u. c(能做什么的)能力 才能 才干 本领(可复数) ability is of little account without opportunity .没有机遇,能力就没有多大意义---拿破仑

到底哪个“对”哪个错? 3)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a) Opportunity can not be lost because it will not come back again. b) Opportunity knocks but once. 哪个对、那个错?

只能说b)更合译文习惯些。目的不同,译文a)不见得就不能用。再如: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 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2)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到底哪个更好?

很难说。原因就在于,其一,这些译文都没有错,在没有错误的前提下,很难说那个译文好那个译文不好;其二,判断译文是与不是、好与坏的标准不是绝对的,这一要看文本类型,二要看翻译目的,三要看交际场景,四要看读者对象,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交际场景、不同的读者对象对译文的要求自然不会一样,何况这里面还有译者的个人喜好、理解角度、行文用字习惯上的差异呢?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翻译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东西,很难有绝对的标准和有一定之规(前提是没有错误!)。

但下面情况又不一样了:

5) 三人“品”字坐了,随便谈了几句。

Three men are sitting down in a shap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品” and talk to each other casually. ? 为什么不好?

【暂不提供答案】同样:

6) 男同志请勿入内!【标牌】

Men are forbidden to come in! 为何不行?

比较:Women Only!

为什么?

那么,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翻译?翻译有无对错、有无好坏之分?为什么同一原文会产生不同的译文?什么是“忠实”的翻译?是不是与原文字字对应?不同的文化内容如何处理?有哪些基本策略、方法和技巧?如何搞好篇章翻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本期翻译学习中必须弄清的问题。

翻译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源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目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认为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Linguistic adj.语言的 语言学的

Linguist n.语言学家 socialist n.社会主义者 Lingual adj. 语言的 舌的

Linguistics n.视为单数 语言学

Target n. 标靶 靶子

(攻击 嘲笑 谴责 批评等的)目标 对象 努力的目标 指标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推敲、灵感、顿悟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dance in fetters),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ing)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规范得体、自然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的范畴。 1. 2 翻译的策略:异化与归化

就翻译策略而言,不外两种,即“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曾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根据上述两种翻译情况,施莱尔马赫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这就是今天“异化”与“归化”翻译的核心。所谓“异化”翻译,亦指以源语文化为中心,译文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foreignness)色彩,保留源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差异。例如,毛泽东先生当年不同意将“纸老虎”一词的翻译为“scarecrow”,而自己提出了“paper tiger”这一名词,就是一个极好的“异化”成功的例子。很明显,“paper tiger”一词明显是按他的理解而译出来的,是一种典型的汉语思维方式(纸——paper;老虎——tiger),但一经使用,却是那么准确传神,既表达了毛泽东的本意:纸做的老虎外表吓人却一捅就破,又让英语读者觉得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的确比“scarecrow”要好,因而得到英语读者的认可而进入了他们的语言词库。而今天,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更多大量带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鲜活字眼和新鲜事物的语言表达,也正随着对外开放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而被国外读者所了解和接受,例如“菜篮子”(market basket)、“米袋子”(rice bag)、“铁饭碗”(iron rice bowl)、“胡同”(hutong)、“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let some get rich first)【老外觉得这一提法很奇怪】、“三讲”(Three Stresses:stress study,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ntegrity)、“三个代表”(Three rpresents)等一类的表达,用“异化翻译”的手法直译出来,既准确反映了中国的实情,又富有异域色彩,都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异化”译例,并且多次见诸于Newsweek,Times等国际知名英语刊物。当然,也有不少带有西方色彩的鲜活字眼同样进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如“蹦迪”、“泡吧”、“卡拉OK”、“酷”、“high一下”、“粉丝”(fans:歌/星/影迷)、PK(“Player Killing”的缩写,指电游中玩家与玩家间的较量,以一方生命的终结为直接目的所进行的对抗,引申为“单挑/对决”。也有“penalty kick”一说,即足球中的“点球大战”,都指“生与死的较量”)等,还有“立交桥”(flyover)、“随身听”(walkman)、“易拉罐”(ring-poll can/ pop-top/ pull-top/ flip-top)、“自助餐”(buffet)、“连锁店”(chain-store)、“购物中心”(mall)、“购物广场”(plaza)、“‘丁克’家庭”(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等代表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流行语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因此,异化的趋势也正在英、汉互译中逐步扩展和加强。还有当下流行语如博客(Blog:We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cosplay(Costume Play,“动漫秀”)、“达人秀”(Got Talent Show)、“啃老族” (NEET(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 /boomerang kids)、“4S店”(Sale, Spare Part, Service, Survey )等等,都是外来词。

异化的趋势在英、汉互译中也已逐步扩展和加强。例如: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