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知识点总结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理论知识点总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一、法的起源

(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1、神创说2、暴力说3、契约说 4、发展说5、合理管理说 二、法产生的过程与标志 (一)法产生的根源

1、私有制和商品经济 2、 阶级的产生3、社会的发展 (二)法产生的主要标志

1、国家的产生。2、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3、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专题二、法的发展

一、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二、当代法的发展趋势 三、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

1、法的继承: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

2、法的移植:法的移植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

专题三、法的传统与法的现代化

一、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 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

1、法律心理 2、法律思想体系 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三、法的现代化

(一)法的现代化的分类

1、内发型法的现代化 2、外源型法的现代化 (二)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1)由被动到主动。(2)由模仿到建立中国特色。(3)立法主导型。 (4)法律制度变革在前,法律观念更新在后,思想领域斗争激烈。

第四章、法与社会(与外界的联系)

专题一、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一般理论

一、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二、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专题二、法与道德、宗教、人权

第三编:法制史

第一章、中国法制史

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郑国/子产/“铸刑书”; 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战国/魏/李悝; 第一次废除肉刑:汉文帝;

第一次确立“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 第一次“八议”入律:《魏律》; 第一次“官当”入律:《北魏律》/《陈律》; 第一次规定“重罪十条”:《北齐律》; 第一次废除宫刑:南北朝时期; 第一次规定“准五服以治罪”:《晋律》; 第一次死刑复奏:北魏太武帝; 第一次设立大理寺:北齐; 第一次规定“十恶”:《开皇律》;

第一部行政法典,第一次规定法官回避制度:《唐六典》; 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刑统》; 第一次以六部体例定律:《元典章》; 最后一部(倒数第一)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 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 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部北洋政府宪法草案:《天坛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第一部近代史上正式公布的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

第二章、外国法制史

第一部罗马历史上的成文法:《十二表法》; 第一个形成宪法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宪法(“近代宪法之母”); 马克思称之为“第一部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美国; 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美国宪法》;

第一部欧洲大陆成文宪法:1791《法国宪法》; 第一部资本主义社会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 第一部日本成文法典:《大宝律令》; 第一部日本宪法:《明治宪法》。

第四编:宪法学 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专题一、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特征、本质与分类 1、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2、宪法的本质: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三)宪法的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1)成文宪法:有宪法典

(2)不成文宪法:由宪法性法律构成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1)刚性宪法:修宪机关和程序严格与一般法律。 (2)柔性宪法:修宪机关和程序与普通法律相同。

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1)钦定宪法:由君主或以君主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 (2)民定宪法:由民意机关或者由全民公决制定的宪法。

(3)协定宪法:由君主与国民或者国民的代表机关协商制定的宪法。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 2、基本人权 3、法治 4、权力制约 三、宪法规范、渊源与宪法的结构 (一)宪法规范

1、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 2、宪法规范的特点:根本性、最高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 3、宪法规范的分类:

(1)确认性规范(2)禁止性规范(3)权利义务性规范(4)程序性规范 (二)宪法渊源

1、成文的宪法典 2、宪法性法律 3、宪法惯例宪 4、宪法判例 5、国际条约。 (三)宪法典的结构

1、成文宪法一般由序言、正文、附则构成。

2、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除序言外,正文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 138条。

专题二、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条件 二、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一)宪法的制定

我国家1954年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形式公布,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二)宪法的修改。

1、修宪权:派生性权力,我国修宪权专属于全国人大。 2、修改方式:①全面修改②部分修改 3、我国《82宪法》的修宪程序: ①修宪主体是全国人大;

②提案权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 ③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 ④全国人大通过其主席团公布。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54宪法》3、《75宪法》 4、《78宪法》。 5、《82宪法》。《82宪法》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部分修改,通过了31条修正案。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 138条

专题三、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一、宪法实施

1、定义:宪法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贯彻落实。 2、宪法实施的种类:

(1)宪法的遵守(2)宪法的适用(3)宪法实施的保障 二、宪法解释

1、立法机关的解释2、司法机关的解释3、专门机关的解释

三、宪法监督

(一)宪法监督的体制。

1、立法机关的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 3、专门机关的监督: (二)宪法监督的方式。 (1)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 1事先审查:批准制度 ○

2事后审查:改变或撤销制度 ○

(2)附带性审查与宪法控诉

1附带性审查:案件审理中对法律、法规等合宪性审查。 ○

2宪法控诉:个人的宪法权利受侵害后向有关机关提出控诉。 ○

(三)我国宪法监督体制。

1、我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2、我国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章、国家基本制度 专题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二、我国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1、全民所有制:主导力量 2、集体所有制:基础力量

3、非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的文化制度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不仅详尽地规定公民的文化权利,而且还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文化政策。这部宪法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文化制度。

四、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

专题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我国的人民大表大会包括乡级、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民主选举,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大是国家权利机关,上下级人大是监督关系。 4、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一)选举的基本原则

1、普遍原则:中国公民、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即享有选举权。 2、平等原则:城乡人口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乡、县直接选举,地州、省、全国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代表选举。

4、秘密投票原则:委托选举的条件:选民人在外地,经选委会同意,可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但是被委托人最多只能接受三个选民的委托。

(二)直接选举

1、主持组织是乡、县选委会 :选委会受县级人常的领导,地市、省级人常的指导。 2、选区划分:每选区1-3名候选人。 3、选民登记:(1)选民资格长期有效。(2)选民名单在选举日20日前公布。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