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高中历史第1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答案 (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解析 第(1)问,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第(2)问,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对点练]

知识点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 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 答案 C

解析 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能避免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2.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 ) 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可以判断是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A项错误;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节制加强了中央集权,遏制了地方势力的膨胀,故B项错误;行省拥有大权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严格制约,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C项正确;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3.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 ) A.传达行政命令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其实行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 知识点2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4.《汉书》中记载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的官职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中书令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位次丞相”说明该官职不是丞相,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御史大夫仅次于丞相,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的“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相符,故B项正确;太尉主管军事,故C项错误;汉朝时期中书令是职位很低的官员,故D项错误。 5.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提道:“秦汉侍中本丞相史(属官),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负责给皇帝端尿盆等)。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这反映了( ) A.内侍干政,体制混乱 B.封建秩序,等级森严 C.重用内侍,君权加强 D.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答案 C

解析 侍中因与皇帝亲近而被皇帝重用,这并不是体制混乱,而是皇帝为了制约相权所为,

故A项错误;侍中从给皇帝“掌虎子、捧唾壶”到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错误;侍中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无法像宰相一样制约皇帝,皇权得到加强,故C项正确;侍中是中央的官职,与地方无关,故D项错误。

6.“(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

7.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答案 B

解析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因此选B项。 知识点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8.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答案 D

解析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表明此项制度注重公平公正,指的是科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B项错误;“大人世及以为礼”指的是周公制礼,将“天下为家”制度化,明确传承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

“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的是科举制,故D项正确。

9.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 )

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 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 答案 B

解析 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

10.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答案 B

解析 题目中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父辈有官职者(含宗室)有100多人,说明贵族体制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而三代不仕者有300人左右,说明更多的平民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仕途,因此选官制度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 [能力练]

11.《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答案 D

解析 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