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长期的稳定和快速的增长。整个改革进程同时混合了转轨经济、新古典式经济增长的诸多元素。本文认为中国这30年经济增长的独特性决定了其经济增长必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劳动力 资本 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至2012年518942亿元,年均增速高达9.8%,是世界增速的3.5倍;同时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难能可贵,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增长动力究竟是什么?中国经济未来是否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动力?这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一直都是学界讨论的焦点。尤其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更成为学界关心的热点。

然而,尽管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大量投资、土地、能源、原材料和劳动投入推动的,而生产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经济衰退,经济全面恢复尚待时日,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而且,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环境的约束,传统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中国经济面临着从要素驱动向生产率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

一、过去经济增长的源泉 1.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自索洛的开创性贡献以来,全要素生产率( TFP) 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之中,成为判断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若一国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份额较大,则认为该国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 反之,则认为该国经济不可持续。故多数学者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源泉问题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我国 1979 - 2010 年间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仅不足十分之一,而要素投入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一旦资本投入收缩,经济增长便会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这一点已经在近两年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了出来。

首先,人力资源使用不断得到优化。改革开放以前,物品按人口凭票供应,人口无法流动,企业招工也只面向本地企业户籍人口。改革开放以后,企业用工制度、票证制度、户籍制度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流动限制逐步放宽,直到今天除了户籍制度仍然存在外,众多限制人力资源流动的条条框框均得以取消。随着人口流动限制的放宽,大量农民进入工业生产领域,释放出很大的生产力。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他们活跃在城市的各个领域,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国劳动力基于市场机制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减少城乡产业之间劳动报酬差异,实现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随着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企业家能力得以施展、企业家资源得以有效配置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大量的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经济增长的资本投入要素是指机器、设备和厂房等物质资本。资本存量的多少和资本形成的快慢,是促进和限制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在一定的资本社会平均生产率下,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资本的投入水平,而资本的投入水平以及资本的形成快慢取决于国内的资本积累能力和国外资本的流入程度。麦迪逊对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50一1965年间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三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资本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投资和资本投入总是通过储蓄和财富的国民核算联系在一起,对可再生有形资产的投资即是国民产出的一部分,也是储蓄的一部分。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关系密切。

最后,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核心动力。所谓“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系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中用来衡量纯技术进步在生产中的作用的指标的又一名称。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的增长核算中,作为长期经济增长来源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纯技术进步包括知识、教育、技术培训、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因此,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非所有要素的生产率,“全”的意思是经济增长中不能分别归因于有关的有形生产要素的增长的那部分,因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只能用来衡量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的增长。在针对中国增长动力的讨论中,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一直是焦点所在。目前,研究者大多认为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改革期间虽然实现了增长,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

2.结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两个明显的结构性转变: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性特征就是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另一个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关键性特征则是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些调整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动力。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密不可分。工业化在发展经济学中一直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实现起飞和赶超的关键,库兹涅茨、克拉克、钱纳里等学者针对工业化的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借鉴。改革以来工业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就是由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转向以利用资源禀赋和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道路,这也是中国经济取得 奇迹的重要原因。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比重迅速上升,这构成了中国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城市化是我国二元结构调整的最重要特征,而关于城市化对于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改革之初即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一些研究成果指出,改革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是重要的增长动力。城市化可以通过加速要素积累,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等机制促进经济增长,相关实证检验结果也显示,城市化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分析了城市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效应,基本结论是,城市化的积聚效应对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产生正向效应。

3.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发挥了国内比较优势,做大了经济盘子。国际贸易是市场分工和交易跨境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通过国际贸易,各国或地区能够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通过国际市场交易将经济盘子做大,然后在贸易中依据竞争优势分得经济利益。197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206.4亿美元,到2014年高达4.3万亿美元。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也是通过交易实现了资源配置效率,只不过国际贸易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最终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带来的收益究竟分得多少取决于国家竞争优势。虽然中国是国际贸易的受益者,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分得的利益并不多。对外开放还体现在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上,将国际资本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国家或地区吸引到中国来,做大经济盘子,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二、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1.深化制度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所进行的一系列体制改革是当时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

已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3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也在不断建立,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产权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政府管理体制。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稳定的经济增长,必须要深化改革,展开全面攻坚,在深层次问题上进行突破,从根本上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动力和保障。

2.技术创新

国际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发力。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积累和创新的成熟以及成本下降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它正以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现代制造技术对既有制造范式进行改造,能否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脉动,抓住这次机会,是中国实现弯道超车、技术路线从模仿走向前沿创新的关键时期。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会逐步替代原有技术,进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技术进步往往是不可逆的,大量企业希望通过新技术参与到市场竞争并最终引领市场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化解资源环境约束,使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化。例如,通过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和农业保护支持体系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技术改造和价值链重构推动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化;通过创新驱动制造业生产服务化以及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使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重要的增长点等。

3.城镇化

城镇化虽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因其长期滞后于发展阶段,因而推动作用实际上相对不足。巴曙松等认为长期增长中城镇化应成为重要推动力:城镇化可以发挥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增长策动力,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城镇化也是扩大消费需求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着力点。马晓河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泉就在于加快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化必须加快体制改革,具体包括:协调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将城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培育和发展辐射全国性的重点城市群体系;彻底改革排斥农民进城落户的城乡二元体制;积极推进土地制度的市场化改革;转变城镇发展模式等。

三、结 论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内需与出口共同增长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力。虽然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依然十分良好,但是还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冲击,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应该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奠定而有所改变,争取向经济强国迈进,只有以经济作为支撑才能推动其他各方面失业的长足进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