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A.正确。K=t1/2= 。

B.错误。16小时为4个半衰期,在4个半衰期内,[1-(1/2)^4]×l00%,即%的药物被消除。

C.正确。给药消除需要2个半衰期,而给药消除需要1个半衰期。

D.错误。12小时相当于3个半衰期,仅%的经尿排泄的药物被消除,较好估算 尿药总量需要5个以上半衰期。

E.基本正确。对多数药物,在治疗浓度范围内,给药剂量改变,药动学参数不变。 但在少数情况下,某个或某些药动学参数会发生改变。

第九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二室模型;2.三室模型;3. AIC判据;4.混杂参数 二、问答题

1.静脉注射给药后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有何特点?为 什么?

2.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简述残数法求算二室模型动力学参数的原理。 3.隔室模型的确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判断?

4.试述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的特征。

5.试画出血管外给药三室模型示意图,并写出各隔室药物的转运速率方程。 三、计算题

1.某药物在健康志愿者体内的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给药75mg后,血药浓

-at-βt

度与时间的关系如下:C=Ae+ Be,该式中A= L.B=L,a= ,

β= ,试求(l)k12,K21,k10,Vc;(2)给药后经5小时血药浓度为多少?

2.某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lOOmg,测得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如下: t(h) C(mg/L) 43 32 20 14 11

试求α,β,A,B,k12, k21,k10,Vc。 【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二室模型:二室模型由中央室和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由血流丰富的组织、器

官与血流组成,如心、肝、脾、肺、肾和血浆,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快, 能够迅速达到分布平衡;而周边室一般由血流贫乏、不易进行物质交换的组织、器官和体 液等构成,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等,药物在这些组织、器官和体液中的分布较慢,需要

第九章多室模型127

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分布平衡。药物在中央室与周边室之间进行可逆的转运,药物的消 除主要发生在中央室。

2.三室模型:三室模型由中央室与两个周边室组成。中央室一般为血流高灌注隔 室,药物以很快的速度分布到中央室(第1室);以较慢的速度进入浅外室(第2室),浅外 室为血流灌注较差的组织或器官,又称组织隔室;以更慢的速度进入深外室(第3室),深 外室为血流灌注更差的组织或器官,如骨髓、脂肪等,又称深部组织隔室,也包括那些与 药物结合牢固的组织。药物消除一般也发生在中央室。

3.AIC判据:AIC是由Akaike等所定义的一种判据(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a)。 AIC=NInRe+ 2P,该式中,N为实验数据的个数;Re为权重残差平方和;P是所设模型参 数的个数,其值为模型隔室数的2倍。AIC值愈小,则模型拟合愈好。

4.混杂参数:通常将分布相混合一级速度常数a和消除相混合一级速度常数∥称为 混杂参数(hybrid parameters),分别代表分布相和消除相的特征,由模型参数(K12、k21,K10) 构成。

二、问答题

1.二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曲线先较快地下降,布相,

之后较慢地下降,此为消除相。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为由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 相交而成的二次曲线。这是因为在给药后初期药物除了向体外消除,还有向周边室的分 布,所以血药浓度在分布相下降较快;而在给药后末期,药物分布基本完成,体内过程以 消除为主,所以在消除相血药浓度下降较慢。

2.以静脉注射给药为例,应用残数法原理求有关动力学参数的原理如下:

-αt

(1)以末端血药浓度一时间数据求B和β:一般α>>β,当t充分大时,A*e一0,则

。f p

-αt-βtβt

C=A *e +B*e可以简化为:C=;两边取对数,得:

'。因此,lgC-t曲线的尾端直线段的斜率为,从斜率可求出β值,截距为lgB,可求出B。 (2)求曲线前相的残数浓度:根据该直线方程,可以将此直线外推求出曲线前相(分 布相)各对应时间点的外推浓度值c’,以对应时间点的实测浓度c减去外推浓度值c’,即

-at

得残数浓度Cr,Cr= C-C’=A.e。

(3)根据残数浓度求A和α:对残数浓度取对数,并对时间作图又得到一直线, ,根据该残数直线的斜率和截距IgA,即可求出α和A。

3.隔室数的确定主要取决于:①给药途径;②药物的吸收速度;③采样点及采样周 期的时间安排;④血药浓度测定分析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

模型的判别应采用以下判据综合判断:①一般先以血药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作初 步判断,如静脉注射给药后,lgC-t图形为一直线,则可能是单室模型;如不呈直线,则可 能属于多室模型。②选择残差平方和(SUM)与权重残差平方和(Re)最小的模型。③选

2

择拟合度(r)较大的模型。④选择AIC判据较小的模型。⑤F检验,若F计算值大于F 界值,则说明模型2优于模型1。

4.血管外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①吸收相,给

药后药物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②分布相,

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同时还有药物的消除, 药物浓度下降较快:③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 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下降较慢。 5.血管外给药三室模型示意图如下:

吸收部位及各隔室药物的转运速率方程为:

三、计算题

1.解:(1)已知该药物符合二室模型,A=L,B=L,α=, β= ,因此

-αt-βt

(2)当t=5时,C= *e + *e= (mg/L)

2.解: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迸行处理,求算外推浓度和残数浓度如下:

(1)求α,β,A,B。

1)利用8~16h血药浓度数据,以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末端直线方程为:

-1

C= ,根据斜率可求得β=×= (h),根据截距可求得 B= (mg/L)。

2)求曲线前相外推浓度C’。将~各时间点代入上述直线方程,求得外推浓 度C如表中所示。

3)求残数浓度Cr。将~各时间点的C减去相应的外推浓度C’,,即得残数浓 度Cr。

4)利用~残数血药浓度数据,以残数血药浓度对数对时间回归得残数直线

-l

方程为:Cr= ,根据斜率可求得α=×: (h),根据截 距可求得A= (mg/L)。

(2)求k12,k21,k10,Vc。

第十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稳态血药浓度;2.负荷剂量;3.维持剂量;4.坪幅;5.达坪分数; 10平蚜稳态血药浓度;7.蓄积系数;8.波动度;9.波动百分数: 10.血药浓度变化率 二、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多剂量函数的计算公式为

2.多剂量给药的血药浓度一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 D.单室模型 B.双室模型 c.静脉注射给药 D.等剂量、等间隔 E.血管内给药

3.以下关于多剂量给药稳态血药浓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达到稳态后,血药浓度始终维持在一个恒定值

B.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C.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在数值上更接近最小稳态血药浓度

D.增加给药频率,最大稳态血药浓度和最小稳态血药浓度的差值减少 E.半衰期越长,稳态血药浓度越小

4.多剂量血管外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

5.以下表达式中,能反映多剂量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

6.可用于表示多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波动程度的是

7.以近似生物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了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应将首次剂量 A.增加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二)多项选择题 8.多剂量函数式是

9.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水平某一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与以下因素有关 A.半衰期 B.给药次数 C.生物利用度 D.负荷剂量 E.维持剂量

10.以下有关多剂量给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体内药量随给药次数的增加,累积持续发生 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

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静脉注射维持剂量 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剂量

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逐渐下降 11.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时 A.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

B.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 C.每一次给药周期的峰浓度在两次给药间隔内

D.已知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和给药间隔可以求出达坪分数和体内药物蓄积 程度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仅与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12.关于等剂量等间隔时间多次用药,正确的有 A.首次加倍可迅速达到稳态浓度

B.达到95%稳态浓度,需要4~5个半衰期 C.稳态浓度的高低与剂量有关

联系合同范文客服:xxxxx#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