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温病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肾精耗损证——又称肝肾阴伤证。

证见——低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 萎顿,消瘦无力,口干咽燥,耳聋欲眠,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弱。 病理——肝肾阴伤,真阴欲绝。 治法——填补真阴。 方药——加减复脉汤。 4.转归: (1)向愈: (2)恶化:

4.反映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传变形式: (1)三焦顺传: (2)三焦逆传: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第一节 辨常见症状

一.发热:是温病必有的症状,也是最主要的症状。 1.发热的含义:

口腔温度 37.3℃

是指 腋下温度 37.0℃ 以上时,即属发热。 肛门温度 37.6℃

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反应,是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外在表现。

2. 发热的机理:

(1)温邪外袭,正气抗邪,邪正相争——初期属实证发热;中期属里实证;极期属里实证或虚实夹杂(以里实为主)。

(2)肝肾阴伤,阴液亏损,阳无以制——后期多属虚证发热;余邪未尽者,多为邪少虚多之证。

类型 发热恶寒 寒热往来 壮 热 日晡潮热 身热不扬 发热夜甚 身热肢厥 夜热早凉 低 热 特点 发热恶寒同时存在 寒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 但发热,不恶寒反恶热 热甚于午后申时(15-17点) 热象夜间重于白昼 胸腹灼热,手足厥冷 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热退无汗。 热势低微伴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机理 温邪袭表,卫阳郁阻 热郁半表半里,枢机不利 邪热入里,邪正剧争 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瘀热蓄积于下焦 热入营血,营阴受损 热郁于里,阳气不外达 温病后期,邪伏阴分 肝肾阴伤,虚热内生 意义 邪在肺卫 邪在少阳 邪在阳明 肠道热结 热与血结 脾胃湿热 邪在营血 邪在营血/气分腑实热闭 邪留阴分 肝肾阴虚 邪少虚多 体温很高但热象不显 热为湿遏,湿蕴热蒸 4.辨发热应注意的问题: (1)发热时有无恶寒 (2)发热的时间: (3)热度的高低 (4)发热的状态:

(5)结合全身脉证进行分析判断 (6)与内伤发热鉴别: 病程 病势 发热程度 病机 温病发热 短 病势急,为突然起病 为高热 温邪袭表,阳盛则热 内伤发热 长 病势缓,起病慢 多数为低热 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紊乱。 二.汗出异常: (一) 汗出异常的机理: 卫气郁闭开合失司; 阳热亢盛迫津外泄; 湿热内阻郁蒸气分; 正气虚脱失于固摄; 津液亏损汗液不足。

(二) 汗出异常的类型: 1 . 无汗:

温病初期:邪在卫分,腠理闭塞,致一时性无汗。 温病极期:热入营血,营阴不足,无作汗之源 2 .微汗出(略汗出):

邪在卫分,风热袭肺开合失司者最多见。 3 .时有汗出:

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有汗出,且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为湿热郁蒸于气分所致,多见于湿热类疾病。

4 .大汗出:指全身大量汗出。 1.胃热炽盛 --蒸蒸汗出。(为热汗)

2.亡阴--骤然大汗不止,汗出如油粘手(为热汗) 3.亡阳--冷汗淋漓不止。(为冷汗) 5 .战汗:

是指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是温邪逗留气分,邪正剧争,正气驱逐邪气从汗 而解的一种方式。

战汗预兆:脉多停伏,或肢冷爪青。

战汗的方式:恶寒战栗 发热 大汗出(邪随汗解) 预后判断:

1. 战时:有汗——顺

2. 但寒不战或战而无汗——逆 3. 战后:

脉静身凉—热随汗解,邪退正复。

脉促,闭伏,目直视或昏厥,汗出不止—邪退 正溃。 热不净,脉数,烦躁,胸闷纳呆—邪盛正虚, 余邪未尽。 三.口渴

卫分证——口微渴:温病早期。 邪热虽伤津,但不重

口渴欲饮 气分证——口大渴:温病中期,邪热伤 津较重;或下利不止者。 恢复期——口干而渴。

湿温湿重于热——渴不欲饮或饮不多或喜热饮

口渴不欲饮 湿热并重或夹痰饮——渴不欲多饮,或饮而不舒。

极期,营热阴伤——口干不渴 。 口渴伴口苦——胆热炽盛

注意:饮水的程度 冷热喜恶。 四.神志异常:

神志异常是热入营血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生理:营血通心,心主藏神,“脑为元神之腑”。

病理:营热炽盛,上扰心神,可见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 1.神志异常的病机:

(1)热入心包,扰及心神:可由热闭心包或逆传心包所致。

(2)痰湿蒙窍:或邪热炼液成痰;或湿热内蕴,聚浊成痰;致痰热相搏内阻心窍。 (3)瘀热内闭心窍:热伤血脉而致瘀,或宿瘀与热相搏而致瘀热内闭心窍。 (4)正气虚衰,心神失养:多见于温病后期。 2.神志异常的类型: (1)神昏谵语(又称昏谵):

神昏-神志不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 谵语-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 机理—营热扰心; 血热扰心;

邪热挟痰内闭心包;

热结肠腑,胃中浊热扰心; 小儿肺经郁热,热迫心包。

意义—为热扰心包,甚或热闭心包之征象。 (2)昏愦不语:

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 机理——热闭心包;或邪热挟痰闭阻心包; 或瘀热闭阻机窍所致。

意义——热闭心包证,逆传心包证,或内 闭外脱证。

(3)神志如狂: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

机理——瘀热扰心。 意义——下焦蓄血证。

(4)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意识模糊,时清时昧, 似醒似昧,时有谵语,甚或嗜睡,但呼之即应。

机理——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蒙蔽心窍。 意义——湿热蒙蔽心包证。

(5)神情呆钝: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机理--湿热之邪,上蒙清窍;余热与痰瘀互结阻遏心窍。 意义—湿热性疾病;

或温病后期余邪与营血相搏,阻遏神明。 致神识不清,或喃喃自语,或昏沉默默不语 (6)热闭心包与痰湿蒙蔽心包的区别 病因 病机 病位 病证 常见病 热 闭 感受温热病邪 热邪侵犯心包,内闭清窍 营 血 灼热,昏愦,舌绛,肢厥,热象明显 春温,风温,暑温 痰湿蒙闭 感受湿热病邪 湿热酿痰,蒙蔽清窍 气分(或及营) 身热不扬,神志时清时昧,痰湿明显,舌红,苔垢腻 湿 温 六.痉: 1.含义:手足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 2.机理:

① 热邪亢盛,熏灼筋脉。(实肝风)

如阳明热盛;营、血热炽;金囚木旺等。 ② 阴血亏损,筋脉失养。(虚肝风) 3.类型: 病机 阶段 症状 抽搐 全身 表现 热型 病程 实肝风 阳热亢盛,风火相煽,肝风妄动 温病中期或极期(气营血) 目睛上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手足抽搐。 势急,有间歇,抽动有力,振幅大,触之即动。 多伴有热闭心包,如高热神昏等表现。 高热 短 虚肝风 阴血亏虚,筋脉失养,虚风暗动 温病后期或恢复期 手足蠕动或瘛疭。 势缓,无间歇,抽搐无力,振幅小,握之即止。 多伴有肝肾阴伤的表现,多无神志昏迷的表现。 低热 长 七.厥脱:

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常见的危重证候之一。厥与脱是两个证候。 1.厥:

(1)昏厥:邪热内闭心包所致,临床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点。 (2)肢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临床以四肢清冷不温为特点。 临床据其伴发症不同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