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民间传统工艺潍坊风筝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

(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二)传统艺匠派

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创新派

潍坊近年来,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勇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传承情况

“自古传法,薄如悬丝”,口传心授是俗文化特有的传承方式,也是潍坊风筝特有的传承方式。由于风筝传承注重家传,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十一世家。分别

是潍坊寒亭区杨家埠村的杨同科、城区的康万香、孙永春、郭乃馨、胡敬珠、牟丹、韩连溪、杨万善、唐洪飞唐洪亮兄弟、陈善庭、张衍禄。从风筝的传承角度看, 他们中杨同科、孙永春、牟丹以及唐洪飞、唐洪亮兄弟主要是子承父业, 陈善庭、胡敬珠、杨万善、韩连溪属于师徒相继, 张衍禄、康万香属于师徒相继兼父子相袭, 唯有郭乃馨是从画家转化来的风筝艺人。

(一)父子相袭的传承

潍坊城里的风筝铺星罗棋布,首屈一指的要算三官阁的唐家风筝。唐家扎风筝起始于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其作品曾流传于青州、莱州、近州三府。到清咸丰年间“唐家风筝铺”正式开张。唐家风筝的第四代传人是唐延寿,其父与唐洪飞、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胆创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风筝的两翅加宽,使之更加吃风、宜飞。唐延寿创造的“双燕”被称为一绝。还有张衍禄、牟秀兰两大家也办得红红火火,各呈异彩。

郊区杨家埠的风筝则更具地方特色。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产地。杨家埠风筝将木版年画的特点融合到彩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代表人物是杨同科。他9岁便随伯父杨振盛和父亲杨振甲学扎风筝,同时学木版年画,总结了老式木板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改变了双翅的比例,减轻了骨架的重量,使其能够“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他制作的风筝,大的有3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小的有火柴盒那么小的蝴蝶,这些风筝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杨家埠风筝内容丰富,表现形式、绘制技法和色彩应用都有它的独到之处。杨家埠风筝从设计到放飞,要经过20多道工序,通过61项标准关卡,所以杨家埠的风筝能保证件件起飞,只只平稳。这也是杨家埠风筝数百年的扎制经验、潜心研究的结果。

在旧时代, 艺人们为了生计, 往往在绝活传授中, 都留最后的一手, 所以, 老艺人的绝活, 往往存在着人在艺在、人走艺走的现象。杨同科是被公认为杨家埠风筝制作的集大成者, 但他的晚年生活在新时代, 他把绝活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子女和后人。二儿子杨其信是有名的风筝理论家, 三儿子杨其民将父亲那手扎、画、糊、裱的绝活滴水不漏地学到了手。1988年文化部应巴西政府邀请, 在圣保罗举办了中国艺术节, 他成为轰动巴西的新闻人物。5 第三代传人是杨其信的女儿杨红卫,是一位当代的民间艺术家, 她的“百子成龙”风筝, 1992年在香

港参加十多个国家放飞表演时获最佳设计和风筝最长奖。

(二)师徒相续的基业 1、陈家风筝

陈善庭,俗名陈哑巴,清代同治年间著名风筝艺人,人称“陈扎彩”。他把自己擅长的人物风筝改造成家禽走兽风筝,如“十二生肖”等等。同时,在风筝绘画上, 他模仿庙堂的壁画, 把壁画的特点带到风筝上,这一点使他制作的风筝个性鲜明, 至今民间还存有他的“雷震子”和“仙鹤童子”的风筝画稿。另外他在风筝题材上下了不少工夫, 开发制作了各式各样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风筝。陈善庭手艺的继承人因年代久远, 已不可考。

2、胡家风筝

代表人物胡景珠,他扎制的风筝用料十分讲究,用秤计量,标准统一,并注意竹节对称、蒙面松紧适度,因而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形态优美,工艺精巧,彩绘鲜明,起飞高稳。

(三)师徒相承、父子相袭的传承

康万香,他制作的风筝大多是龙串。从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的造型和色彩上,既可见民间风筝大色块、重彩的工夫,又有潍坊风筝高手们的写实风格,被人们称为“康派”。他的技艺如今被其后人康宝忠发扬光大。康宝忠现为潍坊风筝协会的副主任, 六十多岁了, 1986年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中,他制作的“龙飞凤舞”风筝,在评比中为总分第一名,是全国风筝赛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他热心对来潍坊参观者讲解风筝的历史与工艺,还珍藏了中外许多精美风筝的照片。他十分重视风筝工艺的传承,积极培养新一代潍坊风筝制作者,通过风筝学校他把技艺传授给了一批又一批风筝爱好者。

(四)画家转行

郭乃馨是画家转行的风筝艺术家, 字兰村, 是潍坊风筝十一家中知名的国画高手。他师承丁启喆。丁启喆善画人物, 郭乃馨师承其艺, 更侧重历史人物绣像创作。他的代表作是《水浒传人物绣像》、《凌烟阁功臣绣像》、《西厢记绣像》等。为了便于绘画, 郭乃馨在风筝的骨架上作了一番改进, 即把硬翅人物骨架由5根竹条改成了7根, 头部的一根竹条呈大半圆形, 下身呈长椭圆形, 加上两个硬翅,看上去接近于板子式。同时,他在风筝绘画上注意了三个结合, 即“白描

与点染结合, 工笔与写意结合, 重彩与泼墨结合”。在色彩上, 他选用了大块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 忌用天蓝、湖蓝、灰蓝等色彩,其弟郭乃馥, 精扎工。兄弟俩经常在一起研究风筝的设计制作, 创作了可以拆卸、折叠的风筝,别出一格地发明了一种“挑”的放风筝的方式。

自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以后,每年的4月中旬都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之都”。每年都要吸引大批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风筝爱好者,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且,我国第一座大型风筝博物馆就是潍坊风筝博物馆,该馆旨在收藏、陈列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及有关风筝的文物资料,这些都激励着潍坊风筝艺人的不断进取。

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3月,8名潍坊传统风筝老艺人、企业家受聘成为首批风筝文化产业特邀专家,他们凭借各自的制作技艺和产业发展理念为潍坊风筝发展建言献策。老艺人表明,潍坊艺人们一直在不断推陈出新,海纳百川,潍坊风筝的质量有待一步步地提高。通过同行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将潍坊风筝这种传统的民族技艺融入高科技元素,集思广益,助力于潍坊风筝事业。

蓝天上,风筝和着春风翩跹,如片片云霞飞动,又似点点繁星闪烁,那是一幅不断幻化着的画,一幅永远

也画不完的画。世界给了潍坊一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潍坊就把无际的天空变得神秘而又丰富多彩。这漫天飞舞的风筝壮了潍坊的山水风光,城市也五颜六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