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0. D 解析:调节音响的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不是改变音调,A选项错误;居民关闭门窗是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选项错误;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是监测噪声的大小,没有阻断噪声的传播,C选项错误;停止跳广场舞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D选项正确。

11. D 解析: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故A选项错误;通常,将人类能听到的声称

为声音,将声音、超声波、次声波统称为声,故B选项错误;人听到声音是否响亮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C选项错误;声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D选项正确。 12. A 解析: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现场观众的耳朵的,A选项正确;声音在同种均匀介质(空气)

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B选项错误;歌手通过麦克风来提高声音的响度而不是音调,C选项错误;现场观众根据音色来识别不同伴奏乐器而不是根据响度,D选项错误。

13. 振动 真空 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逐渐抽

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将听不到铃声,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14. 空气柱 大 高 解析:柳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柳笛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用力吹柳笛,空气柱振

幅大,响度大。细而短的柳笛内,空气柱质量小、体积小,容易振动,振动频率大,音调高。 15. 减少噪声干扰(或确保自身安全) 大

解析:水管的漏水声响度太小,白天街道上汽车的鸣笛声、行人的嘈杂声等会影响听漏工的工作,同时白天车辆多,行驶速度大,对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一方面可以减少噪声干扰,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自身安全;利用听音棒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响度,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大。

16. 响度 解析:四根橡皮筋的长度相同,橡皮筋最细,越细的橡皮筋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所以橡皮筋的音调最高;拨动同一根橡皮筋时,用力越大,橡皮筋振动的振幅就会越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就越大。

17. 闻 传递信息 响度 解析: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步诊法中,“闻”是声音传递信息的典

型应用。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断,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胶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胶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18. 振动 响度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就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轻

敲或重敲编钟的同一位置,由于编钟受到的力大小不同,所以编钟的振动幅度不同,而声音的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19. 音调 响度 解析:吹口琴时,声音是由铜片的振动产生的,对不同气孔吹气,振动铜片的长短、厚

薄都不同,铜片的长度越短、厚度越薄,振动频率就越大,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只影响音调,所以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所用力度越大,铜片的振幅越大,而振幅只影响声音的响度,故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20. (1)声源 (2)传播过程 解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一是在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

过程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调小音量,声音的响度变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关闭门窗,可使听到的声音变小,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1. 272 声波 解析:声音从人传到山崖的时间:

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

22. 器材:玻璃瓶四个、水、木棒。

,由公式得出此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演奏过程:玻璃瓶中倒入不同量的水,用木棒敲击,就能发出:dou(1)、ruai(2)、mi(3)、fa

(4)。

这样做的道理是: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3. 一般女生的声带薄而窄,气流冲击声带发声时,声带振动较快,但是振幅不大,所以音调高,响度小,

听起来尖而细;而男生的声带厚而宽,发声时振动较慢,但振幅较大,所以,音调低,响度大,听起来这种声音低沉而有力。

24. 因为蜜蜂翅膀平均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它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也不同,蜜蜂带着花蜜飞的时候,它的

翅膀平均振动频率是

,频率低,音调低;不带花蜜飞的时候,翅膀平均振动频率是

频率高,音调高;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音调的高低,辨别出蜜蜂是飞出去采蜜,还是采了蜜飞回蜂房。 25. 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 幅度(或振幅) 控制变量 解析:音调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振动

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所以在探究影响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时,要控制振动的振幅等其他因素相同,只是振动的频率不同,这里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6. 解:在声音传播的距离:

设按喇叭时汽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