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永川区大磨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重庆市永川区大磨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 【专题】转换法.

【分析】本题是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声音产生的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以及物理学法中的转换法的应用.

8.下列四组连线,不完全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声音的产生;音色;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磁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发电机的构造和原理. 【专题】其他综合题. 【分析】(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的人发声音色不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应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解答】解:A、玻璃上的窗花是水蒸气遇冷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而成的,属于凝华现象;湿衣服晾干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现象.故A正确;

B、闻其声知其人是靠音色来区分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由于树叶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照相机利用了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特点;近视镜则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故C正确;

D、磁悬浮列车利用了同名磁极间相互排斥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应线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是先运动后有电流,其能量转化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正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能的装置,故其原理为电磁感应现象,故此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牢固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才能正确解答.

9.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手拨动皮筋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吹横笛时,手指压不同的孔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C.

倒车雷达应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D.

车间里工人戴耳罩是防止噪声入耳 【考点】声音的综合利用.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手拨动皮筋发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用手分别按住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度不同,质量不同,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错误; C、倒车雷达应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

D、车间里工人戴耳罩是防止噪声入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特征、声音的产生、声音与信息和能量及减弱噪声的途径,知识点较多,属于中等题.

10.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 m/s B.0~7 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 m/s C.2~5 s内,小车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D.5~7 s内,小车受到的是非平衡力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运动和力.

【分析】(1)求平均速度时,要用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相对应的时间,根据v=求出; 平衡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就是平衡力;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的图象就是一条直线.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在0﹣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2m,小车的平均速度v==

=0.4m/s,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在0﹣7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6m,小车的平均速度v==≈0.86m/s,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2s﹣5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为0m,小车是静止的,静止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平衡状态受到的就是平衡力,故C错误;

D、由图象可知,在5s﹣7s的时间内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小车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一种平衡状态,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就是平衡力,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平均速度的计算,以及平衡力的知识,是一道学科综合题;这类题也是2016届中考的一个热点.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1.如图所示为我市标志性建筑紫峰大厦的外观图,大厦总高度450m.小明乘坐大厦内电梯匀速上升的过程中,以电梯为参照物,小明是 静止 的.匀速上升过程中,他的动能 不变 ,重力势能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动能的影响因素;势能的影响因素. 【专题】压轴题;控制变量法. 【分析】(1)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被研究的物体是小明,小明和参照物电梯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小明是静止的.

判断动能大小的变化,从动能的两个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去判断.

(3)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从重力势能的两个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去判断. 【解答】解:(1)被研究的物体是小明,以电梯为参照物,小明和电梯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所以小明是静止的.

小明乘电梯匀速上升时,小明的质量不变,速度不变,动能不变. (3)小明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大. 故答案为:静止;不变;增大. 【点评】(1)掌握由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或根据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选择参照物. 掌握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3)根据动能、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能判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变化.

12.分别读出图1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图2物体的长度、图3秒表测量的时间

(1) ﹣2 ℃ 2.51 cm (3) 245 S.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长度的测量. 【专题】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

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

(1)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工作的,在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1℃,所以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10”在“0”的下面,液柱最末端在两者之间,说明温度低于0℃,为﹣2℃;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在3.50与3.60cm之间,靠近3.50cm,估读为3.51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51cm﹣1.00cm=2.51cm; (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4”和“5”之间,偏向“4”一侧,说明时间刚过4.0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5s,即秒表的读数为4.0min5s=245s. 故答案为:(1)﹣2;2.51;(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