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综合实验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4高分子化学与高分子物理综合实验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硫酸二甲酯 硼氟酸 五氯乙烷 4. 其他有害物质

1 腈类 三甲基氯硅烷 3-氯丙酰氯 (1)许多溴化烷和氯代烷,以及甲烷和乙烷的多卤衍生物,特别是下表中的化合物。 名称 溴仿 碘甲烷 四氯化碳 氯仿 TLV×106 -名称 1,2-二溴乙烷 1,2-二氯乙烷 溴乙烷 二氯甲烷 TLV×106 -0.5 5 10 10 20 50 200 200 (2)芳胺和脂肪族胺类。 低级脂肪族胺的蒸气有毒。全部芳胺,包括它们的烷氧基、卤素、硝基取代物都有毒性。下表是一些代表性例子。 名称 对苯二胺 对硝基苯胺 N,N-二甲基苯胺 邻甲苯胺 乙胺 TLV 0.1mg/m3 1×106 -名称 甲氧基苯胺 N-四哈达苯胺 苯胺 二甲胺 TLV 0.5mg/m3 2×106 -5×106 -5×106 -5×106 --10×106 -10×106 三乙胺 25×106 -(3)酚和芳香族硝基化合物。 名称 苦味酸 对硝基氯苯 硝基苯 甲苯酚

5. 致癌物质

下面列举一些已知的危险致癌物质。 (1)芳胺及其衍生物。

2-乙酰氨基芴,4-氨基联苯,金胺和品红染料,联苯胺,联邻甲苯胺,4,4’-二氨基-3,3’-二氯联苯,4,4’-二氨基-3,3’-二甲氧基联苯,二甲氧基联苯,二甲氨基偶氮苯,β-萘胺,α-萘胺。

17

TLV 0.1mg/m3 1mg/m3 1×106 -名称 二硝基苯酚 间二硝基苯 苯酚

TLV 0.2mg/m3 1mg/m3 5×106 -5×106 -

(2)N-亚硝基化合物。

N-甲茎-N-硝茎苯胺,N-甲基-N-亚硝基脲,N-甲基-N-亚硝基氨基甲酯乙酯,N-亚硝基二甲胺,N-亚硝基氢化吡啶。 (3)烷基化剂。

氮丙啶及其某些衍生物,双[氯甲基]醚,重氮甲烷,硫酸二甲酯,碘甲烷,双[β-氯乙基]叔胺,β-羟基丙酸内酯。 (4)稠环芳烃。

苯并[a]芘,二苯并[a,h]蒽,二苯并[c,g]咔唑,7,12-二甲基苯并[a]蒽 (5)含硫化合物。

硫代乙酰胺,硫脲。 (6)石棉粉尘。

6. 具有长期积累效应的毒物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不易排出,在人体内累积,引起慢性中毒。 包括在这类物质中的主要有: (1)苯;

(2)铅化合物,特别是有机铅化合物;

(3)汞和汞化合物,特别是二价汞盐和液态的有机汞化合物。

在使用以上各类有毒化学药品时,都应采取妥善的防护措施。避免吸及其蒸气和粉尘,不要使它们接触皮肤。有毒气体和挥发性的有毒液体必须在效率良好的通风橱中操作。汞的表面应该用水掩盖,不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装盛汞的仪器应放在一个搪瓷盘中以防溅出的汞流失。溅洒汞的地方迅速撒上硫碘石灰糊。

二、中毒

1. 中毒现象

是指毒物通过某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能引起局部或整个机体功能发生病变的物质。由毒物所引起的任何疾病现象,均称为中毒。 化学试剂中毒一般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通过呼吸道中毒。

由呼吸道吸入有毒气体、蒸气、烟雾、粉尘等所引起的中毒是较常见的中毒形式。许多有机溶剂的蒸汽和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可引起不程度的中毒,如乙醚、苯、甲苯、氯气、一氧化碳和氯化氢气体等。 (2)通过消化道中毒。

通过消化道中毒的形式以剧毒的粉剂中毒较为常见,如氰化物、砷化物、汞盐等。除误吞外,在实验室中更多的情况是由于手污染有毒物,在进食、吸烟、饮水时引起中毒。

18

(3)通过皮肤和粘膜中毒。

某些毒物触及皮肤,或其蒸气、烟雾、粉尘对眼、鼻、喉等的粘膜刺激而引起中毒。汞剂、硝基苯、苯胺等可通过皮肤吸收而中毒;氮的氧化物、硫氧化物、挥发性酸类、氨水等对皮肤和粘膜有很大的刺激性。

毒物从以上三个途径进入人的机体后,会逐渐侵入血液系统,引起更危险的症状。尤其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中毒,其发展速度往往是很快的。

2. 常见的化学毒物及其急救措施 (1)中毒急救的一般原则。

在实验室中,若发生中毒事故,一方面,应尽快通知医生,另一方面,应采取急救措施。急救的原则是尽量使毒物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减到最小程度,在迅速查明中毒原因后,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i)呼吸系统中毒。

迅速将中毒者移离现场,到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轻度中毒者在短时间内会自行好转。若发生昏迷休克,应给予输氧或人工协助呼吸。若有可能,给予喝兴奋剂,如浓茶、咖啡等。 (ii)消化系统中毒。

由口中服入毒物时,首先应进行洗胃、催吐。常用的洗胃液是1:5000的高锰权钾溶液,或5%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洗胃液要大量服用,同时催吐。最简单的催吐方法是用手指或木棒压舌根。也可喂少量催吐剂,如1%硫酸铜或硫酸锌溶液。洗胃和催吐要反复进行多次,直至呕吐物中基本无毒物为止。然后再服毒剂,如生蛋清液、牛奶、淀粉糊、橘子汁等。

(iii)皮肤、粘膜中毒。

皮肤和眼、鼻、喉的粘膜受毒物侵害时,可立即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如能涂敷或服用适当缓冲剂、中和剂更好(注意用稀溶液)。

(2)几种常见的化学毒物及其预防急救措施。 (i)氯气。

氯气为淡绿色气体,有窒息性刺激味。若空气中含量达0.04~0.06mg/L时,在60min内即可发生中毒。如含量达3mg/L时,则迅速中毒死亡。

若眼睛受氯气刺激,可用2%~3%的小苏打溶液充分洗眼。若咽喉中毒,则可用2%~3%的小苏打溶液漱口,或吸入小苏打溶液热蒸气,并服用牛奶和1.5%的氧化镁悬浮液解毒。 (ii)硫氧化物。

二氧化硫为无色有刺激性气体,密度为空气的2.27倍,易溶于水,遇氧后转变为三氧化硫。吸入多量时可引起咽喉水肿,并伴发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严重时,窒息死亡。硫氧化物的中毒时发展速度较慢,可用2%小苏打溶液漱口。 (iii)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最常见的气体中毒物质。煤炭因燃烧不完全即会产生一氧化碳,它是无色无臭的气体,燃烧时呈蓝色火焰,对空气的密度为0.967.毒性很大,进入血液后,可与血色素中的氧结合成碳氧血色

19

素,造成血液缺氧以至中枢神经系统缺氧,很快死亡。

一氧化碳轻度中毒时,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呼吸困难、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等。中度中毒时,除有上述症状外,还迅速发生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精神障碍,引起错觉、幻觉等。重度中毒时,则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很快呼吸停止而死亡。

另外,一氧化碳中毒时,全身皮肤呈鲜洋红色,并可能出现各种皮疹或褥疮。

如遇一氧化碳中毒,应首先使中毒者迅速离开现场,移至迎风处,解开衣领、皮带等。以背靠式坐着,头不要后仰,同时消除鼻腔和口腔中的粘液和呕吐物。用棉花或手帕浸稀氨水让中毒者嗅闻,有条件时,可给予氧气。 (iv)酸类物质。

常见的酸类毒物为硫酸、硝酸和盐酸。中毒现象主要是由呼吸道入酸类蒸气导致粘膜损害和皮肤导致灼伤。皮肤损害时,轻者局部红肿,重者烧成水泡,以至皮下组织坏死。粘膜损害时,则发生红肿、疼痛、糜烂等。若误服以上酸类,会引起全身中毒,口腔、咽喉、食道、胃被强烈灼伤,严重时,发生胃穿孔,心力衰竭,休克,直至死亡。

皮肤、眼、鼻、咽喉受伤可用大量温清水或2%小苏打溶液冲洗或漱口。

误服酸类毒物,应立即进行洗胃。可用大量水多次灌浇,或用2%小苏打溶液或其他稀碱溶液洗渭,并急送医院。

(v)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通称苛性碱,均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有强烈腐蚀性。中毒途径多为皮肤接触或误服。皮肤接触时,局部发白,周围红肿,有刺痛感,起水泡,皮肤龟裂,重者糜烂。误服时,可使口腔、食道、胃灼伤,出现糜烂、出血,严重时,可死亡。

若皮肤接触苛性碱,应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直至无滑腻感为止,然后用稀乙酸或2%硼酸溶液洗涤伤处。

若误服苛性碱中毒时,可用稀乙酸、酸果汁、柠檬酸溶液中和,再给予牛奶、淀粉糊、橄榄油等以保护粘膜组织,绝不要洗胃和催吐。 (vi)氨水。

氨水为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鼻臭味,很易挥发。

氨水的中毒途径多为浓氨水挥发的气体氨刺激皮肤、粘膜。皮肤损伤时,发生红肿、起泡、溃烂;刺激眼睛时,出现流泪、不能睁眼等症状;刺激鼻腔时,则出现流鼻涕、打喷嚏等现象。呼吸道吸入大量氨气时,可产生强烈的咳嗽,声带嘶哑,昏迷,痉挛,严重者,可致虚脱,心力衰竭,直至窒息死亡。病程中伴有并发肺炎、肺脓肿等。

氨中毒时,若皮肤接触,应立即用清水或稀乙酸溶液冲洗;若误服,用清水洗胃,并给予牛奶、蛋白水口服解毒。 (vii)汞与汞盐。

汞为液体金属,密度13.6,常温下可挥发出微量蒸气,汞蒸气比空气重一倍。常见的汞盐毒物有升汞(HgCl2)、硝酸汞、砷酸汞等,其中尤以二氯化汞的毒性最大。

汞蒸气可通过呼吸道吸入而中毒,也可经皮肤直接吸入而中毒。汞盐通过消化道中毒。汞中毒一般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