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二年级下写字课教案_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精品】小学二年级下写字课教案_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斜结构,是不易写正的字,在处理时,要重点突出长撇,把它作为整个字的支柱,这样,其他的笔画也容易把握了。 三 例字指导

“尼”,属半包围结构,整体成梯形,底部竖短,弯钩适当写长,与撇收笔点齐平。 “启”,半包围结构,整体成梯形。上下两个“口”形要注意变化。 “尺”,独体字,撇为竖撇,捺放开,撇捺底部齐平。

“尽”,撇捺向左右伸展,底部齐平,两点写在竖中线上,注意呼应,中宫略收。 “尾”,半包围结构,整体成梯形。撇向左伸展,以让给下部“毛”更多的空间。 “肩”,半包围结构,撇较陡,点和“月”的中心线对齐。

“扇”,半包围结构,撇向左伸展,以让给下部“羽”更多的空间。点与第一个“习”的竖对齐。

“房”,半包围结构,撇向左伸展,以让给下部“方”更多的空间。上下两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练习写字 五、板书设计

“尼”、“启”、“尺”、“尽”、“尾”、“肩”、“扇”、“房”,

重心平稳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所学的偏旁以及带有这些偏旁的字,进一步掌握它们的写法。 2、充分利用描红,写好古诗《泊船瓜洲》,要求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以提高学生独立书写的能力。

13 3、交流书法故事,提高学习写字的兴趣。二 教学提示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教学,巩固正确“偏旁的书写运用。”唤起学生写字的热情。 教学难点:偏旁的书写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好古诗《泊船瓜洲》, 二、教学提示

1、回顾复习。为了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回顾前段时间学习情况,同学之间可翻阅、查看写字课本,互相提提、评评每人的优点与缺点。

2、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实物投影,展示10个偏旁,让学生说说这些偏旁的名称,回顾它们的书写要点。

3、出示《泊船瓜洲》,找找本课中哪几个字带有以上10个偏旁。在学生书写之前,可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哪些字比较简单,同学们自己可以独立完成习字,哪些字比较难一点,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认为能完成习字,注意让学生描一个字写一个字,上下对起来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发现有共性的问题再进行讲解。对于学生认为需要老师帮助的习字,教师还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些字的写法,抓住关键及有规律性问题进行引导。

4、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可由学生独立书写、也可由老师指导书写,特别是老师要深入到学生座位中,把笔示范书写,也可组织四人小组一起书写,请写得好的学生作示范,最后来评评哪个小组写得最好、最认真、进步最快。

5、留有少许时间交流书法家小故事,可以老师说,也可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书法家小故事。听后交流一下感想或收获。然后可趁热打铁,说我们应该向书法家学习,认真写字,检查一下,自己的字哪些写得不够好,重新写一下,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三 例字指导

“数”,左右结构,左部“米”、“女”两字压缩成小正方形上下相叠占据左半方格空间,右部反文占据右半空间,重心下移。 四、练习写字

14 五、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正确、端正、整洁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兄 呆 商 抹 挤 拱 决 价 钱 购 批 评。 2、培养学生正确的“双姿”(坐姿、执姿)。 3、点燃学生的写字兴趣。

4、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并且学会审美。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教学,巩固正确“双姿”,唤起学生写字的热情。 教学难点:横折钩、竖钩的写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写字的姿势。 二、小黑板出示写的生字

兄 呆 商 抹 挤 拱 决 价 钱 购 批 评 1、指名读读,说说它们各是什么结构的字。 2、同桌讨论,你读了些字发现了什么?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 “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不一样。 “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写法不同。 “钱”字和“浅”字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15 三、示范指导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

“钩”:“宝贝”的“贝”字和“匀画”的“勾”字都写的瘦长一点。 四、学生在书上描红。 五、作业:

练习书写。

六、板书设计

兄 呆 商 抹 挤 拱 决 价 钱 购 批 评

坐姿 执姿

第九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绞丝旁和幺字旁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纠”、“幻”、“纤”、“级”、“纪”、“幼”、“幽”、“兹”,写得正确、端正、比例恰当。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绞丝旁和幺字旁这两个偏旁的书写要领。 2、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提示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