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2讲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Word版含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2讲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Word版含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论点】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概况 (1)背景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君主专制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明显,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③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八股取士、文字狱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了西方科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2)概况: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的主张各有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批判封建制度,但他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共同点,即反专制、倡民主、反抑末、重工商、反教条、重实用的早期启蒙思想,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史料一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二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史料三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史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史料四 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

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顾炎武《日知录》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反映了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及君臣平等的思想。 (2)史料二从黄宗羲思想的本质角度客观评价其思想。他鲜明的反封建专制、工商皆本等思想观念,都具有进步性,也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其思想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质仍然是封建儒家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思想。

(3)史料三的关键句是“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实质是抨击君主专制的“私天下”。

(4)史料四中“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说明顾炎武倡导分权。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试答: (2)根据史料三、四,说明王夫之和顾炎武的思想有何共同之处。

试答: 【提示】 (1)儒家思想理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新见: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天下“共治”,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历史追问】 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转型?

试答: 【提示】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辩证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未能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政治 经济 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封建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因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发展缓慢,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纲常礼教,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人们深受封建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 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本质上并未脱离地主阶级儒学的范畴,在行动上也未解决实际问题 客观原因 思想 主观原因 自身缺陷

[研真题·引领航向]

挖掘知识深度

(2016·高考江苏卷·T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命题点:对李贽的评价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选C。由“怪异服装”“收女弟子”可知,李贽的行为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所以C项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当时妇女的地位并未发生变化,B项错误;

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练模拟·能力提升]

1.(命题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譬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解析:选D。由材料“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可知,他们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故D项正确。

2.(命题点:明清儒家思想的渊源)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

A.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解析:选B。材料“《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其立言亦悉依《孟子》”体现了明清的思想批判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3.(命题点:李贽的思想主张)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 )

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解析:选D。李贽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评价很高,认为其措施使“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而桑弘羊的措施重视工商业发展,没有剥削民众,故材料体现的是李贽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