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咬文嚼字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走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马上又见景生情出一对:

“鸡犬过石桥,一梅花竹叶。”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答道: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赶忙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见远处江岸高塔耸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李秀才见一直没能难倒刘秀才,才知道天下有学问的人多的是,不禁为自己的傲慢和对刘秀才的轻视感到惭愧。他诚心诚意地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出了一句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才学,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对出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生死之交。 关汉卿巧言脱险

相传关汉卿因编演《窦娥冤》,触怒当朝权贵,官府悬赏欲将他捉拿治罪,关汉卿闻讯连夜出逃。途中,突然遇到几名

第 13 页

巡夜的捕快,拦住他盘查。

班头问:“你是干什么的?”关汉卿三句话不离本行,顺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统领千军。”班头见此人口吐狂言,心中恼火,拿火把近前一照,觉得好生面熟,似乎在戏台上见过,便问道,“你是个唱戏人吧?”关汉卿答道:“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台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班头品味此言,问道:“莫非你是关……”

关汉卿听罢哈哈一笑:“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班头本来是个戏迷,爱看关汉卿编演的戏,如今听了这话,料定此人必是关汉卿无疑。他心中暗忖,拿吧,不忍心;不拿吧,眼见白 花花五百两赏银从身边流走,甚是可惜。

关汉卿看出班头的心事,就又吟出一首诗来:“台头莫逞强,纵使得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这首机敏辛辣的讽谕诗,使班头有所醒悟,便对衙役们说:“放他走吧,这是个书迂子!” 魏源随机应对

清代文学家魏源,自小性情直爽,疾恶如仇。在魏源的家乡,有一个无耻无能的举人,专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11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便想惜题发挥,加以

第 14 页

报复。他指看灯笼里的蜡烛,说道: “烟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机应对:

“纸糊灯笼,笼边多缰,眼里无珠。” 举人挨了骂,不肯罢休,又气冲冲地说: “屑小欺大乃谓尖。” 魏源又立即回敬道: “愚犬称王即是狂。”

弄得这个妄自尊大的举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郑板桥出联断案

郑板桥当县令时,一天,一位老先生来告状,说他在一户有钱人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书,东家不仅不按照当初“教 一年书,付酬金八吊钱”的约定付钱,还借故说他才疏学浅,将他辞退。

郑板桥听了申诉后说:“你说的是否当真,让我当场考考你如何?”

老先生表示愿意当场应试。

郑板桥指着大堂上挂的灯笼说:“就以这灯笼为题,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说完脱口而出:“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教书先生听了,沉思片刻答道:“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第 15 页

郑板桥听了,不禁连声叫好。知道他不是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之辈,又派人把被告传来审问,证实了老先生所言,当即公正地了结此案。 文官与武将

一文官跟一武官同船而行。武官对文官感慨他说:“两舟同行,橹速何如帆快。”表面上,武官说的是摇橹的船不如帆船快,而实际呢?却话中有话。因为“鲁肃”跟“橹速”同音,是三国时期的文官,而与“帆快”同音的“樊郐”则是刘邦时间的武将。言外之意即“文官不如武官”。 文官听了,明知其意,却又不好发怒。怎样才能回击他而又不伤彼此和气呢?文官苦思良久,直等到船靠岸了仍未想出来。这时迎面走来一队迎亲的乐队,文官灵机一动便答道:“八音齐奏,笛清哪及箫和。”

这句话表面上也是说笛子不如箫,而实际上是说狄青(笛清)乃为一位武将,而萧(箫和)则又是一位文官:“武将不如文官”。

文官一句妙答,力自己争了一口气。 楹联招亲

在长江三峡,有一座陡峻的山峰屹立在江边,高约十五六丈,四壁像刀削一般。山顶有座庙宇,一座亭楼倚山而建,十分壮观。这就是甲三峡之秀的名胜古迹——石宝寨。 相传,石宝寨有个美丽聪明的姑娘,名叫石宝。她招亲的

第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