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公共媒体应当是政府的天敌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BBC:公共媒体应当是政府的天敌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BBC的纪录片一直是其优势,《印度的女儿》引起了公众对于印度女性命运的关注作为一个公共传播机构,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BBC成立之初,英国政府就决定不直接为BBC提供资金,而是通过征收广播执照费、后来改为电视执照费用于BBC运作。虽然电视执照费算是一种定期按户征收的人头税,但其征收管理都是由独立第三方负责,政府不能干涉。BBC的职责和编辑自主权则由皇家宪章(Royal Charter)保证,每10年修订一次。所以政府要对BBC施加控制,基本上只有三种手段:通过改变电视执照费数额控制BBC经费,间接施压更换总裁,以及宪章重修改变BBC职能。理论上BBC不受政府管制和商业利益制约,可独立行事,但是每一届英国政府,不论政治立场是偏左还是偏右,都认为BBC偏袒政治对手,都忍不住插手BBC的编辑自主。因此BBC与政府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BBC的独立性第一次受到严重挑战是在1926年5月大罢工期间。罢工由英国工会联合会(TUC)组织,有两百万人参加。当时正常的报纸由于罢工都停刊了,市面上只有政府编印的《英国公报》(British Gazette)和TUC的《英国工人》(British Workers)两份宣传刊物流通,BBC第一次成为最重要的新闻渠道。英国政府中不少人认为此时BBC理应成为政府宣传机器,向BBC施加了巨大压力,当时担任财相的邱吉尔态度尤为凶悍,以至于里斯在日记中写道邱

吉尔“想接管BBC”。不过首相鲍德温(Stanley Bladwin)的态度温和一些,认为“保留BBC表面上的中立”对政府更有利,并且相信BBC“不会做偏向罢工方的事”。在BBC播出了鲍德温表明政府立场的讲话之后,反对党工党领袖也要求上BBC发表对立意见,这当然引来了政府的强烈反对。身处这样一个“尴尬和不公平”的位置,里斯决定不让工党领袖发表讲话,但是播出了一份TUC的声明。里斯很为BBC在这次大罢工中的表现自豪,认为BBC实现了“独立、不偏倚”(independent and impartial)的理想。但是希金斯并不这么认为,她指出在里斯的领导下,BBC确实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听命于政府,但没有做到不偏倚,首相讲话显然比TUC声明更加突出。确实,要同时做到独立和不偏倚是件极为困难的事,不带任何价值观的“纯粹”新闻几乎是不存在,而不偏倚并不等于凡事中立,或是各打五十大板。在1960年代担任BBC总裁的休·格林(Hugh Greene)曾说过,对于一些基本的道德价值,例如“真实性、公正、自由、同情心、宽容”,BBC不可能保持“中立”或“不偏不倚”。《新噪音》中引述一名BBC记者的话说“如果一个人说2加2等于4,另一个人说2加2等于5,两人都坚信自己正确,难道为了保持不偏倚,我们必须说真相在两人观点之间的某一处?”从里斯时代开始,BBC与政府之间的冲突就不断发生:苏伊士运河事件、北爱尔兰恐怖活动、马岛战争、煤矿工人罢工、伊拉克战争

等等,每一次都出现BBC报道得罪政府的情况。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期间,曾把BBC称为是“亲共分子和卖国贼”(Pinkoes and Traitors)把持的地方,BBC倒是不以为意,还把这句话用作其官方历史新书的书名。

BBC独立制作的英剧《神探夏洛克》1985年北爱尔兰冲突激烈之时,因为BBC的一部纪录片中有爱尔兰共和军军事负责人马丁·麦吉尼斯(Martin McGuinness)的大量镜头,恼怒的英国政府向BBC董事会施压,要求撤下节目,此举跨过了政府不干涉编辑自主的红线,引发了BBC新闻部员工的强烈抗议。在总裁阿拉斯代尔·米尔恩(Alasdair Milne)的首肯下,节目终于播出了,然而米尔恩一年后就被逼辞职。近二十年后,伊拉克战争前夕,BBC又与政府发生激烈冲突,这次在台上的是左翼的工党政府,因为BBC在报道中暗示政府故意夸大不准确的情报来误导议会,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造成英国政府武器监察员戴维·凯利(David Kelly)自杀,最后以BBC董事会主席加文·戴维斯(Gavyn Davies)和总裁格雷格·戴克(Greg Dyke)双双辞职收场。BBC虽然有很多支持者,但反对的声音也很大,几乎都来自政治右翼阵营,大部分的右翼报纸,如《每日电讯报》、《每日邮报》、《太阳报》都对BBC持批评态度。当然批评的角度、反对的程度有很大差异,许多保守党议员认为BBC过于庞大,应该去

除所有和商业传播机构竞争的部门,包括大部分的娱乐节目;右翼报纸则一贯指责BBC报道立场左倾,在某种程度上呼应撒切尔夫人“亲共分子和卖国贼”的说法;另一些人则指责BBC挤占商业传媒空间,扼杀创意。虽然大部分批评BBC的人都不愿意看到BBC完全消失,但是也有些人对BBC的反对态度极为激烈,甚至到了仇视的程度。希金斯指出,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时时遭受攻击,或多或少会影响BBC新闻的制作。她采访了BBC新闻部门的一些重量级编辑,其中商务主编罗伯特·佩斯顿 (Robert Peston)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事实是,如果我们不跟进《卫报》的新闻线索,没人会管我们;但是如果我们不跟进《每日电讯报》或是《每日邮报》的新闻线索,或是不采用它们的新闻视角,马上就会有人批评我们左倾。BBC新闻没有倾向性,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也是稍微向右倾斜。”希金斯所属的《卫报》是英国媒体中几个坚定支持BBC的报纸之一。作为一个旁观者,我这些年就已经看到了BBC经历的好几场危机,总裁都换了三次。新总裁豪尔最近和保守党政府秘密达成协议,确定了今后五年的电视执照费数额,再次引起了很大争议,今后几年BBC的路肯定很不好走。有时候很难想像面临长期的经费削减、连绵不断的批评攻击、措手不及的重大危机,BBC怎么还能一如既往地制作精良又大受欢迎的节目、保持新闻报道的高水平、推出富有争议性的报道?但是正如《新噪音》

指出的那样,BBC从诞生之日开始,就学会了在压力下成长,在批评中提高。正是因为常常在阳春白雪还是迎合大众之间苦恼,让BBC产出了大批高质量受欢迎的节目;同样,正是因为新闻职业道德常常受到严厉批评,激发了BBC新闻在压力下保持最高水准,特别是在对自身危机的报道上。BBC所代表的公共传播理念,面临着来自政治、商业和新科技的各种挑战,不是一个容易实现的梦想,之所以能够健康地生存下来,一方面是因为英国确实有支持公共传播理念的土壤,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整个社会向BBC输送了大批高水平而又恪尽职守的员工。BBC的成功也许难以复制,所以才显得格外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