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理之后,在下面的活动中就会自觉地去寻找参照物,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比老师生硬的要求他们去做要好得多。 三、探究参照物在判断物体运动中的作用

1、给学生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课件,看完后让学生讨论: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2、提问: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动了吗? 3、学生讨论

4、讨论交流:为什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事先确定参照物?

5、小结: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会影响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结论。以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为例,如果选汽车为参照物,则人不在运动;如果选地面上的人为参照物,则车内的乘客在运动;如果选择车为参照物,车外的人就在运动。 6、学生活动: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你们觉得谁在动?怎么动?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7、学生交流。

8、提出问题: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呢?

9、先提问在滑板车上的学生:你和滑板车比较,你在运动吗?为什么?

10、讲述:如果你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车厢里,一位旅客在列车车厢的过道上经过,你觉得他走得快还是慢?对于站台上的人来说呢? 11、学生讨论并交流。

12、提问:两个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

13、小结:确定参照物是研究物体是否运动时非常重要的,在判断物体运动快慢时也是不可缺少的。

14、拓展:认识选择不同参照物对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影响。

(1)提问:乘坐电梯上下的人动了吗?怎样判断拔河比赛的输赢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课文中介绍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景象,明明是竹排在移动,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4)学生讨论,回答。

(5)交流:你们在判断时选用了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6)小结:“竹排江中游,青山两岸走”,因为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向前进,而两旁原本不动的巍巍青山就会让你感觉在后退,从而进一步明确判断物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揭示出不同标准下运动判断结果是不同的。

【评析】引导学生自寻标准,展开多思维角度的运动判断,以巩固、利用所学参照物的知识。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来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状态。揭示参照物在判断运动以及速度方面的重要性。 四、 探究有没有绝对不动的或静止的物体

1、提问:我们的教室在运动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的参照物是什么?如果给你们机会到宇宙中去,你还能看见这课树的话,你觉得它是在运动吗? 4、学生回答。

5、教师:你有什么想法? 6、学生讨论。

7、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它

的意思吗?

8、学生讨论交流。

9、小结:世界上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地球上所有的物体每时每刻都随着地球的自转在飞速运动着。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让学生获得一个关于运动判断的较全面的认识。 五、 拓展作业。

1、提问: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2、请同学们要学以致用,下课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选择同一参照物去判断不同物体的运动,并做好记录。 【评析】这里的设计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通过学生的练习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体会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教学片断赏析

教师:给你们看一段汽车在行驶的录象。坐在缓慢行驶的汽车上,怎么知道汽车是否在前进。? 学生:看参照物

教师: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让学生站在滑板上进行滑动。 教师:你们觉得谁在动?

学生:滑板和滑板上的人在动。 老师:怎么动?学生:在向前运动。 教师:你根据什么标准说他在动? 学生:他和黑板位置发生了变化。

教师:如果参照物选滑板车本身,滑板车的人在运动吗? 学生:没有。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和它相比,滑板车上的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评析】学生认知上关于“参照物”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模糊概念挖掘出来,刺激兴奋点,把平时已经习惯运用但尚未明白道理的判断运动的方法重新建构,为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既要突出教学重点,又要突破教学难点。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我在《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课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展开,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给孩子造成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和活动,从而产生问题情景,激发孩子思考,引入探究佳境,“逼迫”孩子在活动中养成主动动脑,习惯动脑的状态。通过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和应用中总结知识方法,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组块,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动的快慢

长青小学 沙丽楠 教学资源分析:本课再引导学生如何判断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测量与排序,观察与分析,认识运动的两个属性,即速度和方向,使学生意识到物体运动快慢需要用一定的距离中所用的时间多少来进行描述。继而进一步认识到运动是由速度、时间、距离与方向等几个要素来描述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 能改日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 会使用秒表。 科学知识

1、 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一定距离所用的多少来描述。 2、 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 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运动速度与距离、时间有关。 2、 会使用秒表测量走路的速度。 3、 会判断或者计算运动缓慢的物体。 三、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秒表、卷尺、计算器、活动记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1、 (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 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随机板书)

同学们各抒己见,那么,到底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授:

1、 讲解“相同距离,比较时间的多少”。(5分钟)

(1) 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那么,我们就来看一段比赛的录象。(播放刘翔比赛录象)

(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时间的多少)

(3) 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板

书:距离 时间)

(回到导入)那么,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如何比较呢?

(4) 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评析】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

2、 讲解“相同时间,比较距离的长短”(6分钟)

(1)引入:(接上文)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选择你感兴趣的介绍几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2)你们能给他们的运动速度排序吗? 学生自己开展;汇报结果。

(3)你们是根据什么来给这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的?(或你们是怎么看出快慢的?)

(4)那么,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时间相同,距离的长短不同) 【评析】测量运动的速度,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进行排序,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较速度大小即可。

3、 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15分钟)

(1) 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 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3) 讨论:

A、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00厘米。 B、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C、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D、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E、 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E、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刻度不够长,可以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F、 由于课堂时间关系,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组进行测量活动 1, 右边的几组进行测量活动

2, 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测量活动1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有已经标号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G、 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 分小组开始测量。(提醒: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室外每块地砖的长度是100厘米)

(5) 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距离相同;时间相同)

【评析】安排好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在测量和排序中感受速度的快慢。 4、 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