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岳麓版 全国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岳麓版 全国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 ) A.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 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 答案 B

解析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书省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下省的职能,故D项错误。

4.(2016·吉林四模·25)学者钱穆在其书中写道:“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材料主要说明( ) A.皇帝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 B.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各层级政府 C.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

D.唐朝的皇帝专制,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 答案 D

解析 唐朝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故“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至上为中心,不具备民主意识,故B项错误;中国皇权专制建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从“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可知唐朝皇帝行使权力相对开明,故D项正确。

5.(2016·成都高三第一学期期末·2)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并不规范,单凭这点并不能说明宋代权臣擅权,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中“宋真宗”“宰相李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官员文化素养,故C项错误;相权仍能制衡

皇权与材料中“宰相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相符,故D项正确。

6.(2017·晋冀豫高三第一次联考·4)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这一惯例( )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答案 D

解析 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措施只能是一定程度上防止君主乾纲独断,故A项错误;“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能够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最终由皇帝决断,权力并没有下移,故C项错误;“必集百官议之……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表明这一惯例是为了集思广益,防止决策失误,故D项正确。

7.(2016·宜宾高三模拟)汉代察举制注重德行和才能选纳贤才;魏晋九品中正制靠德才与门第“计资定品”,隋唐科举制按年开科,不受私家经济限制,全国统一公开竞选。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B.提升了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有利于消融社会阶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汉至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尤其是选官标准的变化,与加强君主专制无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考察学识而非道德标准,故B项错误;科举制下世家子弟仍然是科举制的主要参与者,故C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促进庶族地主地位提高,士族地主地位下降,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故D项正确。 8.(2016·新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6)美国学者费正清在谈到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时说:“由于中国教育的意识形态基础是儒家思想,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有助于选贤任能 B.有助于提高社会文化水平 C.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D.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 D

解析 根据“统治阶级的头脑中充斥了各种伦理道德、忠孝观念和对礼仪的重视”可知选拔

出来的人才是遵循儒家伦理道德的,不能体现科举制选贤任能,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提高社会文化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错误;根据“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 可知科举制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

9.(2016·珠海高三摸底·4)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C.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说明该制度能让百姓参与政治,只可能是选官制度,故A项错误;察举制由地方官吏察举士人,依然有一定的范围限制,达不到“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影响,故B项错误;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C项正确;行省制与选官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6·黄石高三9月调研·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可以判断此制度是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没有分割相权,故B项错误;科举制度下选官注重才能,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D项正确。

11.(2017·荆州调研测试)南宋理宗时大臣杜范说:“凡君德之过衍、朝政之差缪、庙堂之塞蔽、臣工之邪匿,人所不敢盲者,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上述材料表明宋代 ( ) A.发挥监察权对行政权的制约作用 B.儒学复兴营造了士大夫的议政环境 C.建立起“内重外轻”的行政格局 D.建立起“文重武轻”的官僚格局 答案 A

解析 把握材料信息“君德、朝政、庙堂、臣工”“台谏皆得以敷陈而劾奏之”,由此可知A

B.察举制 D.行省制

项最符合材料要求;B项中“儒学复兴”、C项中“内重外轻”、D项中“文重武轻”,这些内容材料中没有相关表述,故排除。

12.(2016·皖江名校联盟高三12月联考·4)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如南北朝时,为了显示对御史的尊宠,实行“御史专道”;唐太宗时,准谏议官入宰相府共议国事。这些封建帝王的做法目的在于( ) A.凸显监察官的独立性 B.树立监察官的权威性 C.利于扩大监察官职责 D.防止监察官独断专横 答案 B

解析 封建帝王的做法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专制,材料中“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是要为皇权服务,不可能是为了监察官的独立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封建帝王常常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能树立监察官的权威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皇权服务,故B项正确;材料中“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是为了“落实”而非“扩大”监察官职责,概念混淆,故C项错误;防止与材料中“赋予监察官以特殊的礼遇”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6·烟台二模·40)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图示一、图示二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图示一 图示二

材料三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