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岳麓版 全国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新步步高 2018版高考历史(岳麓版 全国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重才轻品 消极影响 官本位思想 禁锢思想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T29,古代中国专制政治发展特征(趋势) —— (卷Ⅰ)T25,汉代外戚干政 (卷乙)T26,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2016年 (卷甲)T25,科举制 (卷丙)T25,汉承秦制

例 (2016·新课标全国卷乙·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思路点拨]

定位知识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信息:宋太祖——封建专制帝王;宋太祖闷闷不乐——偶有误失,史解读题干 官必书之 主旨: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辨析选项 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

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 答案 A

[答题技法] 运用“读、联、析”三步法解答情境型选择题

1.读: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把握材料主旨。

2.联: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析: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所学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1.(2016·新课标全国卷甲·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答案 D

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2.(2016·新课标全国卷丙·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可知汉朝实现对全国统治的原因是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故选择B项。材料中的“文书”为国家档案文献,而非儒家典籍,故A项错误。根据“文书之力也”可知文书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错误。D项“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故排除。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

受到重视的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以后,王国问题基本解决,故D项错误。

4.(2016·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 A.汉长安 C.宋汴梁 答案 B

解析 “节度使”是唐代设臵的地方军政长官,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根据题干材料中“节度使”和“中书省”信息可推断为唐代,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干中的信息,故可排除。

5.(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C.察举制的弊端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推举六名孝廉”可知,题干考查察举制,察举制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人才可以由地方官员举荐,所以A、D两项不符合史实。B项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符合九品中正制,而不符合察举制,故排除。由“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可知,察举制有一定的弊端,故选C。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B.唐长安 D.元大都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6·天津河西二模·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答案 C

解析 三省长官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后期虽不限于三省长官,但三省长官仍然参与其中,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并不意味着融入三省六部,故B项错误;新设官职“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更多官员同为宰相之列,说明相权的分散化,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分割相权,是官僚制度日趋成熟的体现,故D项错误。

2.(2016·南昌二模·26)“在唐代,皇帝的出令都受到明确的规制。制敕由中书省负责,皇帝不能径自制敕。中书省若认为‘词头’(即皇帝的诏书要点)不妥,可以封还,要求另发‘词头’。中书省草拟制敕以后,交门下省复核。门下省如果有异议,可以封还重拟。没有中书出书、门下复核,皇帝是不能发布合法诏敕的。”关于古代这种国家机构的设置产生的效应,下列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各部门之间互相牵制与制衡,导致了行政效率降低 B.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责任明确,减少决策失误 C.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D.各部门权力分散,实质上有利于皇权集中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三省权力进行明确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省分工合作,责任明确,且中书省起草诏令后须经门下省审议,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信息,皇帝的出令必须经中书省出书,门下省复核,说明中书、门下省的设立,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三省分管决策、审议、执行,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16·江西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7)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