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问答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问答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9. 什么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的操作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因此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

完成这种价值判断,一是要进行价值标准研究,为评价对象提出一个合适的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对教育事物来说,有些对象的好坏标准比较明确,容易确立,如学校的校风学风,学校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教学工作的努力程度等等。有些对象的好坏标准有多种取向,不容易确立,如一个地区的整体教学质量,某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写作能力等等。因为这些对象的好坏标准往往不唯一,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的对象进行教育评价,就需要化一定的时间先进行价值标准的研究,确立一个符合评价宗旨的价值标准。评价的价值标准一旦确立以后,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分解,细化,使之便于操作、实施和检查,形成最后能被大家使用的指标体系。

二是要进行信息收集研究,提出一种既符合评价对象实际,又是评价者可以操作实施的办法。评价信息一般可以分为定量与定性两种。定量信息是指有现成数据可以备查,或者有测量工具可以检测的信息。如学校的固定资产、学生基本情况、学业成绩、教师的年龄和学历组成等等。收集定量信息的关键是测量工具的制定,要客观、正确。定性信息是指用文字、以及现代音像技术等手段记录的信息。教育中的许多事物无法用数据表示,因此教育评价中定性信息的收集是必须的。收集定性信息的主要办法是资料查询、座谈、随访、现场考察、实录等等,定性信息的结果可以是原始记录,也可以转化成评定量表和等级。

三是进行价值判断方法研究,提出一种符合评价目的,能作出有意义的评价结果的价值判断办法。最好的评价结果不一定都要量化。量化的最大优点是用于比较。假如评价的目的不是进行相互比较的话,一般不要用量化的结果,多用定性的结果更能给评价对象有价值的反馈。

20. 学科教学评价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

长期以来,考试一直是学科教学评价的主要手段,包括平时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这种形式在学科教学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前提下是完全适应的,也是十分有效的。

现在的问题是,最近一、二十年来学科教学的目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继续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关注更多的领域,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学科方法与能力的培养,直至行为、习惯的改变与养成等等,这些因素的拓展使得原来以考试为主的学科评价方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最新的学科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到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二是评价的形式方法从单一的考试发展到了多元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过程的诊断,以及学习结果的评定。学习目标的设定是指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开始之前,通过前置性评价,先了解学生进入下一阶段学

习的准备状况,以便为学生制定一个合适的期望目标。这一点在现在的学科教学中特别强调。学习目标的适切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影响。期望的学习目标过高,超出了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他们会认为反正再努力也达不到,不如放弃;期望的学习目标过低,学生无须努力就可以达到,对他们也不会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制定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有效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学习过程的诊断是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如形成性测验、作业检查、课堂提问等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矫正。学习结果的判定不仅包括传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包括所有学习目标的到达情况。学科评价形式方法的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从教师为主,发展到了学生的自评与他评,还有学生家长对评价的参与;评价方法除了传统的书面考试之`外,还有口试、作品制作、杰出表现记录、答辩、轶事记录等;其结果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等级评定或者评语。

21.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如何定位?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受制于该学科的功能定位。《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早期的学科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往往以目标到达度评价为主。即在一项教学任务开始之前,先确立若干教学目标,当这项任务完成以后,通过测验或者其他方法检查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情况。达标度越高,说明学生的学习越好。这种以证明为目的的学科教学评价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遭到了教育家的批评。认为它完全是学科中心主义的产物,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为升学和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学生服务,对改进教学,使之最终适合学生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而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有鉴别作用以外,还应该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质量提高和改进发挥作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开发教学评价的功能。不能只看到评价的回顾功能,对已经做过的工作具有总结作用,还应该看到评价的前瞻功能,对将要做的工作具有导向功能。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这种时候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最大区别是在评价功能上的拓展,它强调通过一系列间隔性评价,来控制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发馈,及时矫正,使得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与良好的状态。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评价时空的拓展,它强调评价伴随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不仅当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要进行结果评价,在学习开始的时候,要进行前置性评价,学习之中要开展形成性评价,实现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总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是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最主要特点。

22. 怎样理解“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主持评价活动的主角可以有多种人组成。在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中,

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一直是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评价活动一般都由教师提出,什么时候进行,具体什么要求,学生的责职主要是听从教师的安排,作好接受评价的准备。在这种评价活动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很难发挥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

随着教育评价的功能从单纯的鉴定、证明发展到导向、改进以后,评价人员的角色关系就开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趋势是指向调动评价对象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此,从聘请评价专家等第三者参与评价,到鼓励评价对象自己开展自评,都是评价人员关系的调整。评价主体多元化就是这种调整的主要表现。

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中,评价者的角色将由教师一个发展到教师、学生(包括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家长、和有关课程教学的专家。学生参与教学评价主要是指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订学习目标,自己检查目标的到达度,自己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自己采取措施调整与改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看法,师生共同改进教学。除了自评以外,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还应该包括他们之间的相互评价,这种互评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在学习中建立一种新的伙伴激励的机制。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有意义的。

学生家长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建立一种家长与教师共同关心学生学习的机制。尤其在当前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学生家长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关心着自己孩子的学习。这种时候,通过让他们参与教学评价,可以引导他们把关心的着力点放在最适当的地方,与学校教育、教师的要求保持一致。这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是很有必要的。有关课程专家参与教学评价,不仅对提高课程的组织实施、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通过这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中,教师仍然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他应该是所有以上教学评价活动的发起、协调者,有时仍然是主持者。

23. 怎样理解“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内容的全面化是指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仅是要考察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与理解,还应该包括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以及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学科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化也是这几年教育评价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以往的学科教学评价主要集中在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以检查学生对学过知识的记忆、理解、与应用水平为主,所以评价内容有较大的局限性,往往局限于学科教学目标所规定的要求,其他方面则不属于评价的范围,很少涉及。随着素质教育逐步向学科教学领域的深入,学科的教学目标也开始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双基以外,强调要关注学生更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培养,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与能力,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改变与进步等等。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教学评价在内容上也开始出现了扩展,产生了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趋势。

国际上,科学教育这几年的发展趋势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全面关注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方法、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在科学教

育的学科教学评价上,出现了内容全面化的趋势。国内,从理科的传统学科教学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注重学生科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90年代STS理论的引进和综合理科出现;90年代末,从传统的理科学科发展到科学课程,这一系列的变化与国际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基本上是同步的。目前的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该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已经注重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包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科学探究领域、以及科学知识领域都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要求。与此相对应,科学课程的学科教学评价也必须关注上述各个方面,在内容上出现全面化的趋势。

24. 怎样理解“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单纯的书面考试,如以往的单元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已经不适应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因为科学课程的学科定位是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是一个综合性很大的目标概念,它不仅包括原有的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能力、以及行为习惯等领域的要求,形成一个多元的结构体系。由于这些要求与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教学目标,因此,对它们的评价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来的。

从教学评价的角度讲,评价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收集信息,而信息的特性是由该信息所隶属的评价指标的性质所决定的。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来说,由于其所具有的个别特征、逐步积累、程度差异以及内隐于心等特点,很难简单地用数字反映出评价对象的不同特点,因此必然以描述性的定性信息为主,当然也可以有一些情感态度领域量表的测试结果以定量信息的形式作为补充。对于方法能力领域的评价指标,其相对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评价指标,客观性、共性要强一些,到达与否的界限也更清楚,与有关行为表现的对应也更加明显,因此使用定量信息的机会也应该更多一些,但对能力的评价,个别化的定性描述还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习惯领域的评价指标以外显的信息为主,大多可以直接采集、记录,应该包含定性信息与定量信息两种,关键是看哪一种收集方法更有效,更可行。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信息,其收集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可以采用工具测量,有的则需要直接观察记录,有的可以从代表作的水平作出判断,有的则需要从多方面收集信息加以分析。这就是评价方法多元化的含义。

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除了原有的书面测验以外,还应该包括教师的现场观察、访谈、轶事记录、专题作业、作品分析、学生学业档案、评定量表、学生的自评、互评等等。

25. 怎样理解“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评价时机全程化”的提出基于两个理念,一是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小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评价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是最近几年教育评价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以往评价与教学往往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