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合教学实录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合教学实录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认为对的观点,咱们分成两个方队,报方和鲁方进行一场辩论。同意报方的举手?

生:举手。

师:现在请报方的座在第一组和第二组,迅速换位置。 师:有请主持人。 【投影展示】 第一阶段 立论陈词

(一)2019年10月17日三7班同学读完鲁迅的文章,围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论题进行了辩论,请双方一辩先陈述自己的观点……请双方选手用正确的材料阐述自己的观点。

主持人:2019年10月17日三7班同学读完鲁迅的文章,围绕“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论题进行了辩论:

主持人:有请报方代表陈述自己的观点。 生:我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主持人:好,请座。

主持人:请鲁方陈述自己的观点。

生:我方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主持人:好,请座。

主持人:现在请双方选手用文中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师:请注意用文中的材料!

生:我们报方认为中国人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这些都是失掉自信力的表现。

主持人:有请鲁方同学用文中的材料阐述观点。

生:我们鲁方认为中国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师:好,第一阶段立论陈词阶段就到这里,谢谢宋嘉豪同学的主持。 师:现在进入第二阶段自由辩论,请看大屏幕。 【投影展示】 第二阶段 质辩攻辩

(二)1.请你针对对方论述中的漏洞提出问题,驳倒对方。(请至少提出一个漏洞)

可以驳论点 可以驳论据 可以驳论证过程 2.老师为控辩双方提供的材料,看看对你们有帮助吗? 【材料一】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 30 年代的“御用”报纸) 【材料二】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曾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求“解除国难”。1934 年 4 月……

【材料四】

1934 年4 月 20 日,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经宋庆龄等 1779 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呼吁中华民族武装自卫,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7 月,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

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将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7 月 7 日由江西瑞金出发。……

师:现在你们都认为对方的观点不正确,那我们怎样去驳倒对方呢,请看课文,92页第二题,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进行反驳。请双方选手展开自由辩论。

师:小组内可以研讨,你们从哪个角度去质辩和攻辩。

师:好,讨论到这里,强调两点:文中的词句和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以及你自己准备的材料都可以用。

生:我是报方代表,我们想请问鲁方,你们所说的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都有哪些?

生:我们鲁方认为有拼命硬干的人,比如说王进喜;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比如谭嗣同,这些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生:我方认为,鲁方所举的例子,比如王进喜是建国后的并不是30年代的。 生:我们鲁方认为,并不只有那些人,明末东林党人为反对宦官专权,不惜多次向皇帝上书,奔走呼号;为民请命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坚持以身赴死,这是最好的例证;还有埋头苦干的人,《史记》中的司马迁,为搜集材料,走遍各地,在牢狱之中仍不忘记撰写《史记》,最终写出被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旷世《史记》;还有明朝的李时珍,他尝遍百草,以身试毒,最后写出了《本草纲目》。

生:我方依旧认为,刚刚鲁方所举的李时珍等人都是以前的人物,与文中的年代不符,这些与1934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古代的例子并不能证明当时的中国人有没有失掉自信力。

生:谭嗣同就是当时的例子。我想问报方有哪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啦? 生:我方认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当时建立伪满政府的士兵总数是八万五千,其中有八万人都失掉自信力了。大部分人都投降了,所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这句话说他们信国联,所以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我请问报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指全体中国人吗? 生:不是。(众生笑) 师:究竟是还是不是? 生:是。(报方)

生:我认为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失掉了自信力,因为当时是国民党和公共产党两党存在的,根据材料说,共产党并未失去自信力,因为他们靠自己去抗日的,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曾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求“解除国难”。1934 年 4 月……阐述的是以国民党为首的一部分人是失掉自信力的,所以我方认为并不是全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大部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我们鲁方的观点是有,没有说是多少,不是绝对的,你们的观点中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意思是全部中国人,可是刚才对方辩友又说是大部分中国人。这是不是正印证了我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大家可以看书,最开始是信地,信物,信国联,后来就求神拜佛,再后来连他信力也失掉了,所以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了。

生:对方辩友又为我方的观点进行了陈述,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