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论语〉选读》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之生色。

明·王磐《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第二课时

(四)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介绍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源于纪念春秋时期的吴国老臣伍子胥 ?源于纪念东汉时期救父投江的孝女曹娥 ?源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古越族图腾祭

唐·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传统节日——中秋节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可见,中秋是个收获与享受的节日。而中秋节又是浪漫而感伤的,关于它的美丽传说,很多很多,请同学们来说说——

?板书列举如下: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水调歌头 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师解说】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 《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⑥婵娟:美丽的月光。 【本诗简析】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

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苏轼还有一首诗《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唐·李朴《中秋》:?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六)传统节日——冬 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通过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请看杜甫的诗歌——

杜 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教师解说】这首诗写冬至前后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女添线显示白

昼延长,还用河边柳树年尽将泛绿,山上梅花欲放生动写出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息。这首诗是诗人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在夔州写的。那时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心情也比较舒畅。

杜甫《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教师解说】这首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和现实的艰难苦厄对诗人的折磨,反映出诗人由过去的舒适心情转入当前的忧郁顿挫。 4、思考和讨论表现在诗歌、词曲中的我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意义等,尝试着在平时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着自己得出结论,并把结论同他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总结本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我国又是一个泱

泱诗歌大国,历代骚人墨客吟咏这些节日,因此,保存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大量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曲等作品,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文化遗产。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行动来对待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我们不但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而且可以深深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华,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继承、发扬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