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教育学基础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终身教育的开放性与传统学校教育的封闭性相对应。传统的学校教育将教育活动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并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教育评估都自成一体。这就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不能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随时调整、补充自己。不少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人抱怨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能在工作中用到的不及十分之一,而教师却振振有词地回答:可惜我并不知道同学们今后能用到哪十分之一的知识,否则,我就教那终身教育思想是关于终身教育的一系列教育理念和主张,它主张将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强烈要求冲破传统教育(Conventional Education)不合理的僵化体制, 利用现代社会中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满足一切学习需求。终身教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因为它是个人一生的教育机会与社会的教育机会的统一,是一切教育机会的统一。终身教育思想“将会使教育最终摆脱因制度化、标准化带来的形式主义的影响,使教育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同人的本质相联系,从而使教育趋向人格化。”十分之一好了。由此可见,封闭的学校教育缺乏与现实社会的沟通,难以顾及现实社会生产的需要,学生毕业后往往不能顺利进入生产劳动过程。

终身教育的开放性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其本质内容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育社会化。教育社会化主要是指学校向社会开放。这不仅包括学校必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根据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和具体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校打破儿童、青少年教育的时限,面向已进入社会劳动系统的成人,甚至已退休的老人,为他们重新进入学校学习提供条件,实现对教育对象的完全开放。二是社会教育化。终身教育思想的倡导者认为,在影响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所有因素中,学校教育仅仅是一种有限的教育力量,学校不再是唯一被认可的教育场所。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公共机构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教育及成人教育都可发挥巨大作用和有效影响。教育应扩展到家庭、友邻、职业岗位、工会、社团组织等与人们实际工作、生活有关的各种环境中去,满足人们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变革的需要。

3.终身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托尔?热尔比认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使教育时间和教育网点多样化。终身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是一切教育机会的有机统一,它对受教育者没有年龄、资历、职业背景的任何要求,对学习时间和地点也无任何限制。人们只要产生学习需求,就能随时在终身教育系统中获得相应的教育满足。由于不同的人在各自不同的年龄阶段以及不同的职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求学目的,因而需要不同层次的多种教育形式来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这些教育形式不仅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之分,而且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别,此外,还有面授、函授、广播、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体现出终身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终身教育的个性化特征

传统教育较少考虑学生个性及其人生目标的多样性,只是依据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教授统一的内容,就象在工业社会生产标准件一样。正如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 )在《未来的震荡》中指出的那样:“那一整套聚集大量的?学生?(原材料)在位于中心地点的某个学校(工厂)由?老师们?(工人们)来进行加工的思想,则完全无愧于工业精神的大绝招。”他认为,未来教育将是分散的、不集中的、个别化的。由于人的生存总是个体性的,那么,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学习或教育也应是个性化的,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

内容和方式。终身教育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立选择,强调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随时选择最适宜自己的教育形式,以便通过自主自发的学习在最高和最真实程度上完成全面发展的目标。

5.终身教育的整体性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主体,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教育忽略甚至轻视非正规教育,更不屑于与非正规教育的衔接和配合。而终身教育思想提倡教育一体化,注重教育的整体性。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中所遇到的教育机会与社会所提供的教育机会的统一,即一切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的整合。为了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完善服务,现代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教育力量应由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的关系发展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亦即将各种教育机会和学习条件有机整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体调控,使之统一在一个相互衔接的制度中,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

6.终身教育的民主性

终身教育思想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利用一切教育资源,为社会的所有成员提供连续不断的教育服务,使普通民众也能平等获取教育机会。一切有求学需求的人们都可在自己需要的任何时候进入终身教育系统,以最适宜自己的方式参与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终身教育制度的最终建立将有助于教育民主化理想的实现”,“为每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提供终身保障”。因此,如果“没有终身教育,也许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民主化”。 7.终身教育的国际性

终身教育的国际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国际合作的产物。终身教育得益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直接倡导和推动,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合作,成为一项各国政府认同的基本教育原则。另一方面,终身教育必须培养关心全球安危,关注人类命运,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世界公民。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展,地球变成了一个经济村。与此同时,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也跨越国界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那么,人类在尽享信息时代的种种便利时,应如何阻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呢?这就需要终身教育培养一代新人,“这种新人必须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的后果,能够考虑事物的轻重缓急,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而要真正获得“关心”的胸怀、情感和能力,就必须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在丰富并不断更新自己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宽容与批判兼备的精神和人格。

综上所述,终身教育思想不只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践和成就,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对个人而言,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对社会而言,它则是全体公民乃至全人类的教育。我们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将一切教育机能整合起来,使之系统化,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这种整合,一方面必须充实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社会各领域现有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同时还必须研究并掌握人的各个发展阶段,这是我们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现代学制是是建立在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和与之相应的公共教育制度基础上的,其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普通学校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学校的行政管理制度、考试与招生制度等等

古代社会没有完整和完善的学制,但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学制,具有公共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研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就必须了解现代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学校产生与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是随着资本主义在欧洲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现代学校的产生,并不是都是从小学开始,依次向上发展,产生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是按照两条线索发展的:

一是自上而下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以后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发展为升入大学的中学,有的中学时由大学文科(哲学科)的第一阶段的演变而来的,例如德国在18世纪时,把文科的第一阶段的学习并入文科中学,有的则是成立新的文法中学,正是这些大学和中学,经过长期适应现代生产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逐步变成了现代教育中的大学和中学;

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发展,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中学(及职业学校)。这就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所谓双轨制。 (一)大学和高等学校

12世纪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其中包括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和波伦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中世纪大学没有入学方面的国籍限制,游学的风气盛行。

大学的教学主要是教师宣读和讲解,也进行辩论练习。讲授和辩论都使用拉丁语。

大学的入学时间上和学习期限上也没有十分严格的限制。

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拉丁语和“七艺”。学生修完“三艺”和四艺后,通过考试分别取得“学士”和“硕士”的学位,之后才能继续选学一个专门的学科。

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是经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是通过增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把这些中世纪大学逐步改造成为现代大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一是创办新的大学和新的高等学校,如伦敦大学、洪堡大学等。 (二)中学

文艺复兴前后,出现了古典文科中学,英国的文法学校或公学;法国和德国的文科中学,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腊文为主要内容。

18世纪初,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实科中学,以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为主要课程。

实科中学的出现是中等教育史上的里程碑,这意味着中等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转变。

在实科中学和古典文科中学的长期斗争下,实科中学的地位越来越强大,两者都得到改进和发展,逐步演变成为现代中等学校。 (三)小学

文艺复兴之前,西欧就有行会学校和基尔特学校,这是欧洲城市中最早的出等学校。

但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受教育状况有了一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开始开办大量的出等教育以推动劳动者子女接受教育,并采用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到19世纪后半叶,欧洲与日本、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及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已经颁布。 (四)初级中学

随着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提高了,只具有小学文化程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具有中学文化程度,于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八年到九年, (五)职业学校

适应现代生产的劳动者不但应具有初中的文化水平,而且还应由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而传统的学徒制衣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于是许多发达国家先后通过了各种职业教育法令,在发展初中教育的同时也大力发展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 (六)高级中学

20世纪中叶开始,以电子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的时代到来,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要求,因此,从20世纪中叶起,各发达国家又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教育水平、普及完全中等教育。

(七)短期大学和大学 (八)幼儿教育机构

作为公共教育的现代幼儿教育机构,最早出现于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时,个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二战后,各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逐步走向普及。幼儿教育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即从最初的保育为主走向以教育为主。 幼儿教育机构在很大国家被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成为终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九)研究生教育机构

19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之后,又产生了现代研究生教育机构。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研究生教育在各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到了20世纪,研究生教育机构已成了不少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的国家的研究生以高于本科生增长速度的2-4倍增长。 (十)成人教育机构

成人教育也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介于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叫分支型学制。 (一)双轨学制

18、19世纪的西欧出现的。一轨是自上而下,结构是——大学、中学

一轨时自下而上,结构是小学(后来是些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现实与小学相连的出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二)单轨学制

美国:自下而上,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