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讲义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教育学基础讲义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理想教师的人格形象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起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的建构。

第二节 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本质、特点、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了解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才会获得最好的效果。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学生首先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的人。但人共有的本质不能代替学生特有的本质特点。 (一) 学生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原因:(127页)

(二) 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①、独立性 ②、选择性 ③、调控性

④、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⑤、自我意识性

(三) 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人的发展:是指作为整体的个人从省民的起点状态到生命的终点的全部人生中,在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身心两个方面的整体的积极变化过程。

学生的发展,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的最明显的是其,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发展,更表现在心理的发展上,不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而且表现在发展的广度、深度上。 二、学生的地位

㈠、学生的社会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是指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相对于具有社会正式地位的成年人来说,学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正式成人社会的“边际人”。因此,长期以来学生没有被看作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学生的发展

㈠、学生发展的含义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身体发展:包括了学生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发展;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和阶段性

顺序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身体、心理)

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不同的差异。

对教育工作的要求:要求教育工作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同时由于身心发展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这就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 2、稳定性和可变性 3、不均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㈢、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不高

3、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中宣部《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思考》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31页)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自我意识的增强优点是主体性增强,赋予创造性,不足之处就是容易造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心胸狭窄。

教育中应正确地保护学生的的自我意识,并将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在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生活的反思性,建构性中的作用,是当前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5、心理问题增多

时代的变化、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心理教育原因,学生的心理困惑、矛盾冲突不断增加。这样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32页)

教育应该防止避免学生心理问题向心理疾病的转化,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因此,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关心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即使化解心理矛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同时教师必须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

第三节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推动教育过程的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㈠、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②、教师领导方式 ③、教师的智慧

④、教师的人格因素 2、学生方面 3、环境方面

㈡、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㈢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确的学生观:

①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②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 ③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

④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⑤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一、 学校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对于师生关系问题,我们应当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研究:

从社会组织层面看,师生关系是在一定的组织和制度中结成的角色关系。 从教育的层面看,师生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工作关系。

从心理的层面看,师生关系是通过言语与非言语的交流而形成的各种相互认识、期望和情感关系。

从道德文化的层面看,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道德伦理关系,这种道德伦理关系是靠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的,是一定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把师生关系定义为:“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交往和互相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是即时的,又是长远的,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由于师生关系结构的复杂性和影响师生关系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 1、 民主平等

师生在政治上、人格上和真理面前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关系。 2、 对话合作

师生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协商,支持的过程中所形成“我—你”的关系。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教育实践表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进行介绍: (一)、更新教师角色观念

1、“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儿童中心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主动性,教师只能作为“自然仆人”去引导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 2、新时期教师的角色观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里有这样一句话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

教师要与学生取得共同语言,使教育影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存在于教师教育生活的每一时空。 (三)民主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禁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害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四)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

关心、爱护、信任学生,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

(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用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谦逊宽容的品质,给予学生持久的影响,促进师生双方积极的认知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