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控培训0917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井控培训0917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井控工艺技术题库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井控及基本概念

1、井控技术就是控制井口的技术。( B ) A 正确 B错误

2、井控技术是专指控制油气层压力的技术。( B ) A 正确 B错误

3、井控工作包括 ( ABCD ) 等内容。 A 井控设计 B井控管理 C现场硫化氢防护 D 井控培训 4、井控工艺技术与井控装备技术相比,( C )。 A前者重要 B后者重要 C二者一样重要 5、井控操作证的有效时间为( B )。 A一年 B二年 C三年 6、井控基本原理是( A )。

A作用于地层的压力大于或等于地层压力 B作用于地层的压力等于地层压力 C作用于地层的压力大于地层压力 D作用于地层的压力小于地层压力

7、平衡钻井技术要求做到压而不死,压而不漏,表明:该项技术也是(ABCDE )的技术。 A安全条件下能打得更快 B安全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 C兼顾钻井工程其他方面要求 D保护油气地层

E有利于最终油气开采

8、溢流与井喷事故更多发生于 ( C ) 环节。

A划眼 B取芯 C起下钻 D静止 9、井控技术共分为( C )个阶段。

A 一 B 二 C 三 D 五 10、一次井控技术的前提条件是( D )。

A 及时发现溢流 B 思想上高度重视 C 及时压井 D 准确预测地层压力 11、从井控的角度来讲,防漏也是防喷。( A ) A 正确 B错误

12、在钻井中,依靠井内适当的钻井液密度来平衡地层压力,使得地层流体不能进入井内的技术,称为( D )技术。

A平衡钻井 B压井 C抢险 D 一次井控 13、钻井现场防止井喷的关键是 ( A ) 。

A及时发现溢流并迅速关井 B及时压井

C坚持做好防喷演习 D维护好钻井液性能 14、及时发现溢流属于二次井控技术的内容。( A ) A 正确 B 错误

15、二次井控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 )。 A 监测发现溢流 B 关井

C 压井重建平衡 D 预测地层压力 16、放喷时的处理属于井控的 ( B ) 技术。 A一次控制 B二次控制 C三次控制 17、对井喷失控的处理属于井控的 ( C ) 技术。 A一次控制 B二次控制 C三次控制

18、地层流体只有在井底压力失去平衡时才会侵入。( B ) A 正确 B 错误

20、在标准状况下,天然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B ) A 正确 B错误

21、井控安全与现场的硫化氢防护工作 ( A ) 。 A 紧密相连 B没有关系

22、通常条件下,溢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A )。

A 井底压差 B 储层孔隙度 C 井深 D钻井液粘度 23、常见溢流类型包括( ABC )。

A 油 B 气 C水 D、硫化氢 E、二氧化碳

第二节 井喷失控的原因及危害

24、只有在钻井过程中操作不当才可能导致井喷失控。( B ) A 正确 B 错误

25、在关井过程中,司钻在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剪切闸板剪断井内钻具,控制井口 :( ABCD )等。

A地质与工程设计缺陷 B井控装备失效

C 井控措施不完善,未落实

D 未及时关井及关井后处理失误 26、井喷失控的危害包括( ABCD )。

A 打乱全面的正常工作秩序,影响全局生产; B 井喷失控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C 易造成井下复杂;

D 造成机毁人亡和油气井报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三节 四川油气田井控特点

27、由于地层压力难以准确预测,所以四川油气田将井控工作重点放在( B )。 A 一次井控阶段 B 二次井控阶段 C 三次井控阶段 D 设计阶段 28、高压、高含硫、( C )井称为“三高”井。 A高温 B高产 C高危

29、与砂岩地层相比,碳酸盐岩地层地层压力预测难度( A )。 A 更大 B 更小 C 同样大 30、对于喷漏同存的问题,应首先解决( B )。 A 溢流 B 井漏 C 无所谓 31、平衡钻井技术要求采用( C ) 。

A高密度钻井液 B低密度钻井液 C合适密度的钻井液 32、含硫化氢地区作业,当鼻子闻不到硫化氢味道时,表明:( C )。 A现场没有硫化氢 B现场有硫化氢 C不能确定现场有无硫化氢

33、在含硫地区钻井,要求钻井液的ph 值控制在( A )。

A 9.5以上 B 9.5以下 C 11以上 D 9.5 34、相比较而言,气井的井控风险 ( A ) 。 A 更大 B差不多 C更小

35、相同的钻井条件下,气体溢流演变成井喷的时间更短,因为 ( ABD ) 。 A 气体密度更小 B要滑脱上升 C含硫化氢 D 要膨胀

第二章 井下各种压力概念及相互关系

第一节 静液压力

1、由于钻井液重力产生的压力,称之为钻井液( B )。 A 重量 B 静液压力 C 压力梯度

2、常规钻井作业过程中,主要依靠( A )来平衡地层压力。

A 静液压力 B 泵压 C 循环压耗 D 井口压力

3、计算斜井眼的井底钻井液液柱压力时 ,采用井深计算的结果( A )实际值。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 小于或等于

4、在直径分别是φ216mm和φ311mm的井眼中,如果所用钻井液密度相同,则在同样垂直深度3000 m处的静液压力 ( C )。

Aφ311井眼的大Bφ216井眼的大C相等 5、某井使用钻井液密度为1.20 g/cm3 ,井眼垂直深度2000 m,计算井底的静液压力为 ( A ) MPa 。 A23.5 B24.7 C 21.9

第二节 当量钻井液密度

6、当量钻井液密度是指将井内某一位置的( B )折算成钻井液密度。 A 井深 B 压力 C 温度 D 地层流体密度 7、某压力的当量密度大小,与该处( CD )。 A 井眼尺寸有关 B 实际井深成反比 C垂直井深成反比 D 该压力大小成正比

8、某油井钻至2000 m时发生溢流关井,已知钻井液密度为1.20 g/cm3,套管鞋深1800 m,关井立压2 MPa,关井套压3 MPa,计算套管鞋处的当量钻井液密度是( A )。 A 1.37 g/cm3 B 1.31 g/cm3 C 1.35 g/cm3

第三节 地层压力

9、地层压力是指 ( C ) 。

A上覆岩石压力 B基体岩石重力 C岩石孔隙内流体的压力 10、地层压力的表示方法通常有四种:1)用压力的单位表示;2)用压力梯度表示;后两种用( CD )表示 。

A用井眼垂直深度表示 B用井眼的容积表示 C用当量密度表示 D用压力系数表示; 11、现场钻遇的地层压力可能有 ( ABC ) 情形。

A异常高压 B正常地层压力 C异常低压 12、正常地层压力当量密度范围是( A )。 A 1.00~1.07g/cm3 B 1.00~1.17g/cm3 C 1.07~1.17g/cm3 D 1.00~1.5g/cm3

13、钻井中实际所使用的最大钻井液密度应该:( AC )。

A稍大于裸眼内最大的地层压力系数 B稍大于裸眼内最小的地层压力系数 C小于裸眼内最小的地破压力系数 D小于裸眼内最大的地破压力系数

第四节 地层破裂压力

14、关井后,地层破裂压力就是地层破裂时的井口压力。( B ) A 正确 B错误

第五节 地层漏失压力

15、 敞井条件下最易压漏的地层是指( D )的地层。

A地层破裂压力最小 B地层破裂压力系数最小 C地层漏失压力最小 D地层漏失压力系数最小

16、地层漏失压力在 ( ABD ) 等位置,往往比地层破裂压力小。

A 高渗透砂岩 B断层破碎带 C 泥页岩 D 裂缝性地层

第六节 循环压力损失与环空压耗

17、泵压用于克服钻井液循环阻力,大部分的压力消耗在:( B ) A 环空内 B 钻具内(包含钻头) C立管内 D 地面管线内

18、钻井液沿环空向上流动时所产生的压力损失称为( B )。 A 井底压耗 B 环空压耗 C 循环压耗

19、在排量不变的条件下,循环压耗随( ABCD )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 A钻具组合 B井深 C钻井液性能 D井漏 20、降低钻井液排量,环空压耗将会( B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化 D 说不清 21、由于循环压耗的存在,井底压力将会( A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化 D 说不清

第七节 抽汲压力与激动压力

22、抽汲压力会减小井底液柱压力。( B ) A 正确 B错误

23、起钻快时才会产生抽汲作用,这种说法是( B )的。 A 正确 B错误

24、下钻或下套管过程中产生的附加压力为( A )。 A激动压力 B 抽汲压力 C 井口压力 25、抽汲压力与激动压力大小与环空间隙 ( A )。 A有关 B无关

26、起钻过程中的抽汲压力其大小与井内钻具长度( A )。 A有关 B无关

27、起钻造成抽汲,抽汲会导致( C )降低 。 A地层压力 B液柱压力 C井底压力 28、激动压力会导致井底压力( A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化 D 说不清

第八节 井底压力

30、井底压力大小会受到( AD )的影响。

A 循环排量 B 钻压 C钻具组合 D井深 31、正向划眼时的井底压力( A )钻井液液柱压力。

A大于 B小于 C不一定 D等于

32、正常钻进时,钻具内计算的井底压力比环空内计算的井底压力( C )。 A高一些 B低一些 C相同 33、下钻时作用在井底的压力为 ( C )。

A环空静液压力 B环空静液压力+抽汲压力 C环空静液压力+激动压力 D 环空静液压力+环空压耗 34、正常条件下钻井,井底压力最小的工况是( B).

A 钻进 B 起钻 C划眼 D循环处理钻井液 35、起钻时井底压力为( B )。

A环空静液压力 B环空静液压力-抽汲压力 C环空静液压力+激动压力 D 环空静液压力+环空压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