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学校管理心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经典条件反射的观点(教材111),经典条件作用是形成态度情感成分的基本机制,当把一个中性刺激和一个情绪诱发刺激配对联系起来刺激个体时,中性刺激就会唤起个体相应的情绪反应。例,数字与成绩;扮演领袖和江青的演员。

2)操作条件反射的观点。对特定对象的态度或行为反应受强化(包括正负强化)影响。例。

3)示范和观察学习的观点。通过观察和模仿榜样的行为有利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例小孩给母亲洗脚的公益广告

2 功能理论

认为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有深层的心理根源,态度的功能与心理根源是一致的,态度能够满足个体特殊的心理需要。以卡兹(Katz)和史密斯(Smith)为代表,基本观点:

(1)一个人对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反之,则形成消极的态度。 (2)态度具有自我防御功能。 (3)认知或对象评估功能。“赋予混沌的世界以意义”。 (4)价值表达功能。通过态度表达自己的内在价值观 3 认知理论

认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取决于人的认知在整体上是否一致。 1)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F·海德创立。着重分析一个认知主体(P)和两个态度对象(O他人,X与O有关的对象物)之间的三角关系。主体态度的改变根源于主体追求认知上的平衡。(教材112-113)(板书四种平衡状态和四种不平衡状态。)

2)和谐理论。奥古斯汀创立。认为态度的改变朝着与主体的参考框架保持和谐的方向。(教材113) 3)认知失调理论(教材113)菲斯丁克(Feitingger)创立。主要观点:(1)个体的认知结构由认知因素构成,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或相关或不相关,相关的认知因素可以是协调的,也可以是不协调的。例。

(2)失调的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认知因素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二是失调的认知因素的数量与协调认知因素的数量的相对比例。公式:

失调程度=重要性×失调认知因素的数目/重要性×协调认知因素的数目

(3)认知失调会造成主体的不快和心理压力。导致某种态度改变。方法:改变认知元素任何一方;添加新的认知元素。

(四)影响态度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1、被改变者:

1)原有态度的性质。例。

2)对原有态度的信奉或涉入程度(P114)取决于是否自由选择、公开表态和行动) 3)人格特征。例。

4)心理倾向——心理惯性。“保留面子”。抗拒反应。 2、改变者: 1)威信与权力 2)个人品质。

3)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4)采取的说服形式。

(五)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的策略

教材上的三大策略(中介、潜移、对话),此外: 1、和被改变者接触对话,使其先接受最小要求

2、事实求实地提供有利于改变对方态度的信息,并对重要信息适当加强和重复。 3、注意利用几种心理效应的作用:

(1)“名片”效应:指在说服对方前,首先寻求将自己的谈话主题组织到另外一些能够为对方所接受的主题中去,造成与对方某种或某些观点相近或一致的印象,有利于改变对方态度。

(2)“自己人”效应:指在说服对方时,表明和对方在职业、经历、志向、兴趣爱好、出身背景、利益等任何方面的共同之处,均有利于改变对方态度。

3)“社会支持”效应。指在说服对方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有利于改变对方

17

态度。例。

(4)“印象”效应。指在首次晤面说服对方时,尽量给对方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改变对方态度。例。

4、晓以利害,适度引起对方恐惧感。

5、引导被改变者参与活动,通过活动改变态度。弗里德曼实验。角色扮演。 6、利用人际关系及群体动力改变态度。

7、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组织上必要的规定和限制。

第六讲小结和复习思考题

小结。

复习思考题:1、应掌握的主要概念:态度、社会认知、第一印象、晕论效应、近因效应、定型作用。

2、试分析态度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3、如何理解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满意度?

3、如何理解态度和行为相互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对学校管理工作有何启发? 4、试对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认知理论进行述评。

5、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有效地改变人的态度?

第七讲 学校群体心理

教学目的:

1掌握并理解群体的概念和特征

2了解并领会学校成员的群体适应的心理基础并有意识地利用这些因素促使学校成员心理适应。 3了解影响群体活动效率的因素并善于利用这些因素提高群体活动效率。

4了解并善于利用群体条件下个体活动效率的某些变化现象促使整体活动效率的提高 5了解学校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积极发挥其正向作用。 一、群体概述

(一)群体(group)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定义:广义: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的集合。狭义: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一些人。

2、基本特征:

(1)一定的数量。几人以上是群体? (2)一定的规范。

(3)一定的结构。存在“首领-成员关系”。 (4)共同的目标。

(5)相互认同。有”我们同属一群“之感。 (二)群体的功能:

对组织——促进和保证学校组织目标的完成。

对个人——满足成员的种种心理需要(安全感、亲和、自我确认、自尊、自信、力量感、归属感等),分享信息,增进心理健康。

程正方认为:群体的功能:

1 生产性功能:即实现特定的组织目标、工作任务和功能;

2 维持功能:通过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满足成员的各种需要。 (三)群体成熟的四个阶段(P122)

群体从幼稚到成熟主要面临两大关系的考验:一是从属关系(权力和权威关系),二是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据此,分为四个阶段:

1 初始阶段 2 动荡阶段 3 规范阶段 4 运行阶段

18

(四)学校群体分类(教材122-123) 教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角色)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纽带)(重点)正式群体是官方正式文件规定的有一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反之,即是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形成的。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规模)

实属群体和参照(心属)群体(归属) 二、学校群体成员的适应方式

在对群体及群体成员的表情、行为方式、性格、人际关系必要的认识后,就会逐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群体活动。方式如下:

(一)模仿(imitation)

1、含义: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事物或榜样作出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例解。模仿的广泛性。意义。

有一次去超市买鸡蛋,有一位男士站在货柜前正在挑,我走过去,拿起鸡蛋,先晃几下,确定没有散黄,再放进袋子里,这时候,又过来一个大妈,挑鸡蛋也要晃几下,这时候,奇怪的事发生了,先来的那位男士,之前都是直接捡鸡蛋放在袋子里,这会儿拿起鸡蛋,也要晃几下。

2、种类:有无意识的角度:自发模仿和自觉模仿(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教材P127)例。性质角度:良性模仿、恶性模仿和中性模仿。

3、模仿和学校管理:发挥榜样作用,引导自觉模仿,促使良性模仿防止恶性模仿 (二)暗示(suggestion)

1、含义:指暗示者不明确表示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影响,而用某种含蓄的方式使对方接受其影响的行为。例解。意义

2、种类(教材P128-129)

1)直接暗示。把某一刺激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例

2)间接暗示。凭借一定中介将刺激间接提供给受暗示者。例

3)自我暗示。暗示来源于受暗示者本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例

4)反暗示(anti-suggestion)。外界刺激引起相反反应的暗示。有意的反暗示,例。无意的反暗示,例。 3、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教材P128) 1)受暗示者身心状态。 2)暗示者特征。 3)暗示的程度

4)暗示问题的性质。生活易受多数人暗示;学术专业易受权威人物暗示。 4、暗示和学校管理:巧妙利用暗示贯彻领导意图,提高领导艺术。 (三)从众(conformity)

1、定义:指个体往往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个人意见,在行为上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例解。意义。从众的前提。

2、种类(教材P128-129) 1)表里皆从。例

2)里从表不从。例。 3)表从里不从。例。 3、原因:

1)屈服于群体压力。

2)不想犯错误,力争正确。

3)试图按其他成员的愿望行事以博得大家的欢心和承认。 4、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 1)群体人数。 2)群体吸引力。

3)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4)与自己类似地位的成员从众与否。 5)有无反对的声音。

19

6)个人心理特点。

5、从众与学校管理:当群体中大多数意见正确时,鼓励个体从众;反之,则防止从众。 (四)服从(submission, obey)

1、含义和意义:按照群体规范和他人意志等办事的行为。从众和服从的区别(主体和前提不同)。 2、种类

(1)按服从对象: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人物的服从。 (2)按服从程度: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心服口不服。 3、对权威服从的条件: 1)权威人物的权威性。

2)权威人物与服从者的空间关系和心理关系。 3)服从者的个性特点(教材130)。 4、服从与学校管理

1)强调对规章制度和规范的服从;

2)强调对权威人物的理性服从,反对盲从和唯命是从。 三、学校群体活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什么是群体活动效率?

指在活动中,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所付出的能量与所获得的活动效果的比率。付出能量包括体能、智能、和技能等,活动效果包括目标的实现、任务的完成等。公式:群体活动效率=活动效果/活动能量

影响群体活动效率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群体结构、群体活动特点以及群体情境下成员的心理变化等。下面分别介绍:

(一)群体规范(group norm)

1、定义:指群体中形成的约束成员心理和行为的准则。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成为每个成员共同的心理参考原则和必须遵守的行为依据。

2、种类:

从形成的角度:1)正式规范——正式群体中,由领导者倡导、明文规定、群体成员认同和遵守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如规章制度。

2)非正式规范——正式或非正式的群体成员通过模仿、暗示、从众等相互作用,自然形成、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例风俗、舆论、公约等。

从作用的角度:

1)积极作用的规范。 2)消极作用的规范 3、功能(教材P131) 1)维系群体功能。 2)统一认识功能。 3)引导行为功能

4、群体规范形成过程(P131)

三个阶段:酝酿时期——优势见解形成时期——群体成员遵从时期。

5、群体规范与活动效率。取决于规范的性质,积极的、旨在提高活动效率的规范有利于提高群体活动效率;否则,则降低活动效率。

6、规范与学校管理:要研究建立积极规范,克服消极规范。良好规范形成的主要方法: 1)确立正确的远大目标: 2)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3)领导者以身作则; 4)健康的舆论。

(二)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

1、定义:指个体与群体多数人的意见、行为不一致时主观上想象或感受到的一种心理压力。不同于行政命令。产生的心理原因?

群体压力和从众关系的阿希实验(右图)(P132) 2、种类:1)信息压力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