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学校管理心理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第一讲 学校管理心理学概述

学习目标:

掌握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理解该学科同临近学科的关系及其内容体系

了解学校管理心理学产生和发展概况 学会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性。何为学校管理心理学? 研究对象的必要性:一是有利于抓住管理的核心 二是有利于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

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处于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和领导常会出现特有的心理现象,而且有规律可循,因此是可以研究的。例

学校管理心理学在研究上的“三个侧重”使得它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别开来。(教材二版P9-10) 1、侧重“心理”研究。不研究学校管理本身,有别于学校管理学。例管理过程、原则——心态;管理政策与方法——心理反应;管理方面改革——心理承受力。

2、侧重“管理”研究。即研究学校“管理”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不研究学校中“一般的”和“教育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有别于《普心》”和“《教心》”。与“普心”关系:一般——特殊;与教心关系:并列互依。

3、侧重“学校”研究。即研究“学校”管理心理问题,不研究“普通”管理心理问题,有别于管理心理学。二者关系。企业——学校;一般——特殊。

(二)研究内容:

1 学校管理中的个体心理。 2 学校管理中的群体心理。 3 学校领导心理。

4 学校组织心理。分别说明。研究体系问题。 对教材中关于学校管理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属于心理学的分支。是应用性很强的心理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多层次性的学科 1 是一门应用学科。相对于基础学科(Basic Sciences)。探索自然、社会一般规律,以学科知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偏学术性的属于基础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历史等专业。应用学科:是以解决工程、社会某领域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实践岗位性的属于应用学科,例如:工程类,管理类,设计类,技术方面的学科。它们分别与实践的关系:

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实践

2 是一门边缘学科(又称交叉科学,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密切联系的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的统称。)

3 具有多层次特点。主要体现在该学科要研究学校个体成员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的规律与管理特点上。

二、学校管理心理学产生和发展概况 (一)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1、早期管理(19世纪末之前)。凭经验管理,不科学 2、科学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真正成为科学。代表:泰勒(F.W.Tailor,1911)《科学管理》;法约尔(法国,H.Fayol,1916)《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吉尔布雷斯夫妇(F.B.Gilbreth,1914《科学管理入门》);韦伯(M.Weber,1924《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

3、现代管理(“二战”到70年代/60-70年代)

1)管理科学学派。泰勒制的继续,加之现代科学和技术。代表人物:钱德勒(A.D.Chandler)、劳雷斯(P.P.Lawrence)等。

2)行为科学学派。强调心理学、社会学,重视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代表人物:梅奥(E.Mayo)、麦格雷戈(D.McGregor)等

1

4、综合性的现代管理学派(也称最新管理)。20世纪70年代至今,把组织看作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代表人物:马奇(J.G.March)等人)

(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材二版P3-6)

1、产生背景:萌芽于20世纪初,泰勒制为代表的“见物不见人”的科学管理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2、理论准备:

1)工业心理学(Industrial Psychology)。代表作:闵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沃尔特.迪尔.斯科特(W.D.Scot),侧重心理学在工商业中的应用。代表作:《广告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1921)《影响工业中的人:论证和暗示的心理学》(1923)。两人均为德国人,冯特的学生。

2)梅奥(E.Mayo)人际关系理论(Theory of Human Relation)。霍桑实验(1924-1927-1932)代表作:《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主要观点见教材P4-5

3)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研究。代表性理论:马斯洛(A.H.Maslow,1943)的需要层次理论。

4)勒温(德K.Lewin,1944)的群体动力学。提出了B=f(P.E),将之运用于研究群体。讲述了团体要素、目标、内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群体规模等(详见教材二版P5)重要观点:群体活动总动向取决于群体内部力场和外部力场的相互作用。

5)巴纳德:权威、协作系统理论(美,贝尔电话公司总裁, C.L.Barnader,1938《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能》)

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跨学科会议,宣布行为科学诞生。

西方管理心理学以学科面貌产生的标志:黎维特(H.J.leavitt)《管理心理学》(Managerial Psychology)(1958)

3、西方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方法多样;研究课题丰富;新理论(人性假设理论、激励理论、挫折理论等)纷纷问世。伴随经济全球化,它的时代意义更加彰显,应用范围更加宽广,并呈现出注重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组织文化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并举、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相渗透等研究新视野(见李晔南《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心理学研究新视野》2007年11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苏联的情况。列宁时代曾流行;斯大林时代遭批判;60、70年代恢复发展。代表作:季托夫(1979)《管理心理学》。

4、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概况(综789)。 1)传统文化(如《论语》、《管子》、《孙子兵法》等等)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

2)陈立(1902-)先生在1935年出版的《工业心理学概观》一书,第一次从环境、疲劳、休息、工作方法、事故与效率,以及工业组织、激励与动机等重要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问题。该书的出版对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乃至以后的管理心理学发展和演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1944年肖孝嵘(1897-1963)《人事心理学》。另见教材二版P8)

4)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中断研究。改革开放后迎来大发展。1979年第一机械工业部重视,1980年受其委托杭州大学举办组织管理心理学培训班;1980年4月中国心理学会“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下设工程心理学和组织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所面临的研究前景:社会经济转型中的组织变革与发展,人力资源系统的开发,组织文化与学习模式的研究,经济心理与国家金融安全的研究。(详见李永鑫等《中国管理心理学2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

发展趋势:重视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加关注国家目标(见时堪等《管理心理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6)。

另见张岗英、 董倩《我国管理心理学发展现状探索》(《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2期)本文对我国管理心理学近30年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综合分析了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对管理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重视组织层面的变革研究,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注重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用。

管理心理学代表性的教材: 1、【美】弗雷斯.鲁森斯著,王垒等译校《组织行为学》(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徐连仓、卢盛忠《管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6年

2

3、俞文钊《管理心理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4 、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三)西方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教材二版P8-9)萌芽于闵斯特伯格;产生繁荣于70-80年代。

代表作:

欧文斯(R.Owens)《学校组织行为学》(1970第一版)、《教育组织行为学》(大约80年代初)1987中文版。2004年发行第8版(已有中译本);E.马克.汉森《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1985第一版),2003年发行第5版。

琼斯(N.Jones)等的《学校管理和心理》

原苏联沙库洛夫《学校管理的社会心理问题》等 (四)中国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978-1979提出相关课题;

1981年22省市学校管理心理科研协作组成立; 1982年举行昆明全国首次学校管理心理学术研讨;

1983年年9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管理心理专业委员会成立; 1984年7月第一本《学校管理心理学》正式出版。

目前的研究现状:宋华(2011)在《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发展初探》(见《读与写杂志》,2011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学校管理心理现象与规律。但目前它依然还处在从国外借鉴、从其他学科移植和草创的阶段,远不能适应我国学校管理提出的要求,还有许多学校管理中的心理学问题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目前《学校管理心理学》各种教材30多本,代表性教材: 1 熊川武著 《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第二版2011年 2 彭德华主编:《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3 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4 宋月丽 《学校管理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 朱新秤 《教育管理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的基本过程:准备(确定课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等)——实施(运用特定研究方法收集数据、验证假设等)——成果表达(统计数据、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成果鉴定

宏观指导思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解释);二是系统科学的“系统原理”、“信息原理”和“控制原理”(见教材二版P13-14)

(一)观察法

1、定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观察和研究他人的行为,并把结果按时间次序作系统记录、分析和整理,写出报告的研究方法。

2、种类:无结构观察。有结构观察。(?) 3、要求:(P15,以下课件中凡是只注页码的一律指熊川武《学校管理心理学》二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二)调查法(P15)

1、定义:通过参观、访问、个别谈话、座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2、种类:1)书面调查。有结构问卷、半结构问卷、无结构问卷。2)口头调查。结构性谈话、非结构性谈话、半结构性谈话

优点和不足。

(三)实验法(P16)

1、定义: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人为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把有干预情况下获得的事实与无干预情况下同类对象变化的事实进行比较,确认事物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3

2、种类: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优点和不足

(四)测验法(P16)

1、定义: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测量被试有关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2、量表的含义。

3、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五)个案法(P16)

1、定义:综合运用多种合适的研究方法,对特定个体、群体、组织进行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以全面了解其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和复习思考题 本章小结(P17)

复习思考题:

1、说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学校管理心理意义何在? 2、管理心理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学校管理心理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3、如何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

第二讲 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教学目标:

理解领会管理与心理本质的理论

掌握人性假设的主要理论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掌握并善于运用中外激励理论。 掌握并善于运用挫折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管理与心理本质的理论

(一)管理的本质:管理就是由一个人或部分人来指挥、组织与协调更多的人,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行为。管理对人的活动绩效有放大作用,是为了解决1+1>2的问题。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使命就是为了使学校管理更加有效

(二)心理的本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分别说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使命就是促使学校管理按人脑活动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人的心理能动性。

二、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或人的的本质?是长期争论的问题。中国: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说”;杨雄的“善恶混杂说”。

人性假设往往决定管理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等。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生物。人的本质是三种属性的统一体。

1人的自然属性。人属于自然。又统治自然

(1)人属于自然。人有类似动物的身体结构(五脏六腑)、生理机能(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和生物钟(心跳、呼吸、消化、排泄等均有节律性)的机制。

(2)人统治自然。

(3)人有自然需要。即生理性需要,分为物质性自然需要(例)和机能性自然需要(例)。这些需要带有基础性、迫切性,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2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1845)

(1)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狼孩。亚历山大·赛尔科克(鲁宾孙漂流记的原型) (2)生产劳动、语言、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而它们本质上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3)人的自然属性也受社会属性的制约,本质上已经社会化了。

(4)由于人的社会属性而产生的社会性需要的受挫或剥夺,虽然不会导致人的死亡,但却使人痛苦、忧虑、甚至有生不如死之感。

3、人的意识属性——人的认识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以高级抽象思维为特征。 4 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启迪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