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11、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守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路。 (例子略)

(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

D、同舍生皆被绮绣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⑴选段中,作者将 比作“鱼”,将 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 ”这个词含义相同。

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选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C、 选文开头以鱼和熊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

4、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参考答案】

1、C 2、⑴生 义 舍生取义 ⑵贤者

3、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13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D、5、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五)《左传·曹刿论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牺牲玉帛( ) ④虽不能察(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谋之 聚室而谋日 .. B.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①鄙陋。目光短浅.②同“遍”,遗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 2、A

3、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14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小信未孚( ) (2)小大之狱( ) ..(3)公将鼓之( ) (4)望其旗靡(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 ) 伐竹取道( ) ..(2)衣食所安(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 。 4、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曹刿求件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 (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

答: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15

学而思网校 www.xueersi.com

7、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参考答案】

1(1)使人信服 (2)案件 (3)击鼓 (4)倒下 2、(1)进攻 砍伐 (2)养 怎么、哪 3、(1)请见 请从 (2)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C 7、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又何间焉( ) ⑵弗敢专也( ) ..⑶公将鼓之( ) ⑷彼竭我盈(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