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案例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案例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案例分析

学院:

专业:xx级xxxx专业

成员:xx、xxx、xxx、xx、xxx

调查时间: 2013年4月27日- 2013年5月3日 调查方式:网上查资料、查阅文献 报告正文

一.冷水江市城市基本概况

冷水江地处湖南省的几何中心,市境面积439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办、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7万。

冷水江是中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锑、铅、铁、锌、镁等金属和稀有金属矿,还有石墨、硅石、耐火粘土等非金属矿。享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湖南鲁尔”、“硅石宝库”、“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其中锑产量占全球的60%,煤炭资源丰富,境内含煤地层占全市总面积的50%以上,近年来在地层中还发现了储存量近360余亿立方米、开采前景较好的煤层气和石油天然气,将改写湖南无石油天然气的历史。

冷水江也是湖南最重要的工业重镇之一。现有工业企业119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家,形成了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五大产业体系,拥有一个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群体。闪星锑业在全球锑品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锑产品冶炼和研发技术居世界绝对领先地位,冷钢集团是全国制造业500强,天宝30万吨紧固件厂生产设计规模居全国第一、亚洲第二,金竹山火力发电分公司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厂,湖南宜化集团是湖南省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这些企业和产业,是冷水江的经济支柱,同时也彰显了我市作为资源消耗型城市的特点。

二.冷水江市面临的问题

2.1冷水江市产业现状

2.1.1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合理

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农业萎缩前行,三大产业比重严重失调。冷水江市国有经济占绝对体,具有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五大产业为支柱的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特征。一、二、三产业比例严重不合理是冷水江产业现状,严重制约着冷水江市的发展。2009年,冷水江三大产业比为4.3:70.6:25.1,在超过七成的第二产业中,以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冷水江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特征十分明显。 2.1.1.1企业生存难,矿山企业因有矿才有企业。

没有了矿产资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冷水江市境内大多数煤炭企业,由于浅表煤层已全面开采,只有纵深试探,建设接替矿井,才能延续煤矿服务年限;锡矿山闪星锑业也由于锑矿石开采量越来越少,有时不得不外购原材料维持锑品冶炼和生产。企业在延续生产的同时,还面临

着成本加大、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困境。

<1>冷水江市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由于境内钢产品、锑品、铅锌冶炼过程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有毒气体,对植物生存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市民健康水平急剧下降。

<2>矿区地质灾害频发。

<3>水体污染严重,人畜饮水困难。一方面,由于工业废水含有大量有毒重金属和有毒酸性水,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加之管理不善,甚至污染生活水源;另一方面,由于矿山企业巷道式开采,破坏了地质构造,使浅表含水层无法蓄水,局部区域甚至形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造成山泉枯竭、溪河断流。

2.1.1.3社会维稳难

冷水江市失业问题的突出,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压力。由于部分采掘、加工企业关闭或生产大规模缩水,造成大量剩余劳动力无就业机会。随着企业改制的全面推进以及部分矿井破产关闭,下岗失业人员仍在以一定的比例增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政府维护社会稳定、化解各种矛盾、确保一方平安的压力越来越大。

2.1.2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

冷水江市产业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冷水江市以前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锑矿、煤矿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产业链比较短,主要对外输出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导致产业结构畸形、经济结构单一。同时,第二产业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它们制约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型产业的发展,难以适应灵活的市场机制,影响城市的全面发展。

2.1.2.1资源日益枯竭 ,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 冷水江市矿产资源丰富,但经过上百年的开采,市境内资源,如锑、煤、铁等矿产资源保有量急剧减少,甚至枯竭。据调查了解,锑探明储量108.84万吨,已累计采损90.35万吨,保有储量仅18.49万吨,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为16.99%;煤探明储量3.787亿吨,已累计采损3.1亿吨,保有储量0.687亿吨,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的比重为18.14%;铁矿石探明储量819.5万吨,已经开采殆尽。冷水江市以前急功近利无计划性的开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伴随着资源的开采利用,冷水江市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环境污染严重,不能很好地吸引其他行业在当地的投资,造成了资源日益枯竭,资源优势逐渐丧失,新的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的严峻局势的出现。

2.1.2.2开采成本递增,初级产品竞争力弱 随着经济发展,动力燃料等价格上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电力、压气及汽油、柴油费用上升。市场上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为严格,对产品功能要求增加,初级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技术含量较高的深加工产品相比,初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

2.2冷水江市资源环境现状

造成冷水江市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又

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冷水江现在的资源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矿产企业过度开发资源,在利益面前不顾环境影响,大肆开采与炼制,而环保事业成本高,企业并不愿意增加对环保方面的投入,致使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得不到有效抑制。

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环境污染治理惰性增加。现在,仍有部分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发展经济必然损害环境,保护环境必定减缓发展速度。

冷水江“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总量占娄底五县市的70%以上;炼锑产生的砷碱渣不但破坏了地表,而且使城乡安全饮水存在极大隐患;土地大面积沉陷,采空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受损受灾群众接近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2.3冷水江市城市化现状

冷水江市基础设施滞后,增加了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冷水江市城区地理位置三面环山,外围如同设置了一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空气流通,城内污染物难以扩散,严重影响了城区的空气质量。城市垃圾填埋场处于初建之中,短期内城市生活垃圾仍得不到有效处理;没有建立集中的医疗垃圾处理站,医疗垃圾处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城市垃圾临时收集站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等等,使得城区环境难以从根本上改善。

交通运输“瓶颈”日益突显。近几年来,冷水江市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冷钢、金电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竣工投产,运能与运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今年4月份一度出现了铁道部通令停发全国各地至冷水江东站东货场货运车辆的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境内企业的正常生产。随着冷钢600万吨钢工程、金电二期扩建工程及湖南宜化大规模扩容改造,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冷水江市工业发展的情况将更为突出。

三、冷水江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冷水江资源日益枯竭,以“拼资源、拼能耗、拼环境”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的冷水江终于走向了历史的关口。继续按传统的能源消耗型模式发展,“世界锑都”、“江南煤海”很快将无锑可采、无煤可挖。资源一旦采掘殆尽,经济发展就成无源之水。

3.1冷水江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冷水江市成为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选择能力极弱,很难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调整。因而形成了冷水江市经济结构长期超重型、单一化、低效益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市场经济要求按市场导向配置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3.2冷水江市产业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冷水江市现有发展模式是 “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结构转型是冷水江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扩张、收缩、改组、创新等方式,不断优化各产业之问的生产联系、制约关系和数量比例,对各产业进行动态的资源配置,促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趋动资源向节约型、高效型产业特别是低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3.3冷水江市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

冷水江市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采成本急剧上升,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增加,主导产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在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实现冷水江市的产业转型,是冷水江市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特点决定了冷水江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如果不能建立替代产业,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将逐步衰退甚至消亡,在国内外均不乏这样的事例。反之,如果能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城市就能继续保持繁荣和发展,并逐步发展为综性城市。 四、冷水江市转型的过程

以新型工业化为龙头,引导工业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一是壮大支柱产业规模。二是纵深延伸产业链条。三是加快产业升级改造。

以城市东扩为重点,引导城市向精细化、现代化、文明化发展,促进城市转型。一是扩容,加快城东生态城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按照 “一中心四组团”的基本框架(即新行政中心、老城区组团、布溪商贸物流组团、禾青工业组团、沙塘湾经济开发区组团),建设好内环、中环、外环三条环线,加快城市东扩,举全市之力将城东新城建设成行政新区、文化新区、生态新区。二是提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不断扩大城建投资规模。三是升级,加快交通路网建设,提升承载能力。一方面构筑东至长株潭、南至邵阳、西至怀化、北至益阳的“一个半小时交通经济圈”,另一方面以市内交通网络为重点,以乡村公路为基础,全面提升路网等级,完善市内“半小时快速通勤圈”。

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引导城市向宜居化、园林化、生态化发展,促进生态转型。一是建立城市生态圈。立足城市依山傍水的特点,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按照生态功能的要求,加快建设资江两岸风光带,构建城市生态绿心,形成以 “一廊二圈” (资江生态走廊,城市核心防护圈和城郊生态防护圈)为主体的城市生态新布局。同时大力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全力开展“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活动。二是严格环保准入。严格执行新开工项目管理规定,强化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严禁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坚决关闭 “五小”企业。三是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