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24.唐诗三首-2020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时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4.唐诗三首

A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伐薪( ) 两鬓( ) 辗冰辙( )( ) ....叱牛( )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

口称敕( ) 一丈绫( ) ..大庇( ) 突兀( ) ..

老翁逾墙走( ) 三男邺城戍( )( ) 如闻泣幽咽( ) 老妪力虽衰(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所营 ( ) .(3)驱将 ( ) .(5)长夜沾湿何由彻 ( )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9)伐薪烧炭南山中 ( ) .

(2)黄衣使者 ( ) ....(4)系向牛头充炭直 ( ) .(6)俄顷风定云墨色 ( ) .(8)归来倚杖自叹息 ( ) .

(10)回车叱牛牵向北( )( ) ..

(11)吏呼一何怒 ( ) (12)老翁逾墙走 ( ) ...(13)急应河阳役 (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______。 (2)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 (3)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 (4)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____!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

(14)独与老翁别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简义丰,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石壕吏》中从侧面反映老妇被带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石壕吏》中反映战争使人民生活贫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__”,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________”。共有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

(2)《卖炭翁》是组诗《_____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__________,世称“元白”,与________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3)“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右图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笔画连绵,气韵流畅

B组

6.各用一个短语概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A组

(一)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卖炭得钱何所营( ) .(3)翩翩两骑来是谁( ) .

(2)心忧炭贱愿天寒( ) .(4)系向牛头充炭直( ) .

8.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9.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10.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