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9)贫困生教育机会 扶贫助学工作卓有成效,形成了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相适应的扶贫助学制度。落实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政策,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杜绝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切实保证基础教育阶段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建立、健全扶贫助学制度。扩大全免费义务教育的推广范围;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助学政策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建立非营利性助学基金或设立各种奖学金,开展捐赠助学和“一帮一”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贫困生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8。 重视特殊教育的师资建设,通过随班就读、建立独立的特殊学校等方式,保证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8。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的教育机会充分,教育机会系数达到1。 (40)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 (41)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教育机会 14、教(42)特色的育特色 适切性 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学校和师资建设。常住残障适龄人口教育机会系数达到0.97。 境外来粤工作人士子女的教育机会系数高标准地保持1。 教育、培训机构逐渐形成系统的成熟的办学理念和办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学模式,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整体特色明显,方面某些项目的特色比较明显,基本能与县域并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紧密契合。 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文化传统相契合。 教育特色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不但具有较强的县域地方性,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普适性意义。 教育特色具有较强的县域地方性。 提供专项自评报告 (43)特色的影响力

附1:指标体系的使用指南

一、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的设计思想

现代化的县域教育,必须是科学、优质、法治、公平且具有一定特色的教育,必须能够提供普及、均衡、优质、协调的基础教育。无论是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各个具体方面的各项指标及其等级标准,还是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都必须以此为指导,充分体现和全面回应这些价值诉求。

二、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

这套方案包括3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其中7项为必达指标,用★标出)、43个主要观测点。各项指标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从高到低可以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估方案描述了A、C二级参考标准,介于A、C之间的为B,低于C级的为D。B、D两级,在自评和复评中可比较参照A、C的参考标准予以确定。

对于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做出以下几点说明:

1.一级指标。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内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现代化程度是否得到不断提升、教育现代化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以及教育现代化建设成就如何评价,至少要从教育发展的保障、教育发展的实践、教育发展的成就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以此为依据,进而提炼形成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3项一级指标。划分出3项一级指标的意义有二:一是它按照从静态到动态、从结构到能力、从动力到结果、从现实能力到未来发展可能的逻辑,形成了评估县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二是它们可以分别表征县域教育在现代化的保障、实践、成就等不同方面的特征,因此一级指标及其内部的指标体系,可以分别用于对县域教育的发展保障、发展实践、发展成就等不同方面开展专项评估。

2.二级指标。指标体系共包含14项二级指标,其中7项为必达指标(用★标出)。在评估方案中,二级指标是相对独立的评估单元,单独计算;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评估,以二级指标获得A、B、C、D不同等级的数量为依据。

二级指标中的7项必达指标具有一票否决意义。即必达指标如果不能达到A级水平,县域教育就不能被评定为“实现现代化”。

3.主要观测点和等级标准。各主要观测点是对二级指标更为详细的界定。确定主要观测点有如下意义:一是表明它们对于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表明它们是影响二级指标达到什么等级水平的决

定性因素。如果有一个主要观测点未达到某等级水平,那么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就不能被评为该等级水平,比如只要有一个主要观测点没有达到A级水平,二级指标就不能被评为A。

由于各项指标的等级划分比较复杂,因此在对各主要观测点进行描述时,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等级标准的必达性关系,即有些指标在A、C不同等级条件下都必须达到某些共同要求,如在二级指标“2、人才资源★”的“(3)师资队伍”观测点中,等级标准无论是A级还是C级,都必须达到“专任教师100%持有《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对于这种情况,在等级标准描述中只在C级标准列出,A级标准略去。

第二种情况是等级标准的发展性关系,即有些指标在A、C等不同等级标准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应该有所发展。比如,二级指标“11、教育质量★”的主要观测点之一“(30)升学率与就业率”,其C、A不同等级标准分别确定为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9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超过95%”。

第三种情况是等级标准的扩展性关系,即A级标准不仅要包括B、C、D等其他等级标准的所有要求,而且另有更多、更高的要求。比如,在二级指标“2、人才资源”的主要观测点之一“(4)学校管理队伍”中,C级标准的部分描述是“政策水平较高”,而在A级标准中,还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政策理解和执行力强”,“善于拓展学校发展机遇”等。

在对主要观测点评定等级水平时,采取完全性评定方式,即只有当观测点完全满足某等级标准才能被评为该等级水平。

三、评估方案的使用方法

1、评估方案以接受评估的县域自评(根据指标体系撰写详细的自评报告、并为各项二级指标给出自评等级)为基础,强调县域自评与专家、领导小组的复评相结合,借助自评与复评的互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最终实现县域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评估方案中的各项指标是对县域教育发展状况的总体概括,而不是对具体学校特定情况的简单描述,需要在抽样调查、深入研究之后才能做出评价。对这些指标,将以县域自评报告为基础,由专家组及评估领导小组进行抽样检查、实地考察。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可靠性进行验证,另一方面对县域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进行评估。

3、对于一些比较复杂或者比较重要的指标,备注栏要求提供有关佐证材料。

四、县域教育现代化程度和水平的等级划分

县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估结论,按照二级指标被评定为A、B、C、D等四个级别的数量,划分为“实现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等级。具体标准如下:

县域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标准:A≥12,C =0,D =0,且所有必达指标为A; 县域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准:A≥9,C≤1,D=0,且所有必达指标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