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鉴赏 此词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议论,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此词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点面结合、借用典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一幅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其中,词人最特别的思想情感就是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贵族,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此词当是词人前往椤龙途中,见到塞北边地风物,慨然有怀而引发的历史古今断想。词的上片是对沧桑兴亡的深重悲悯,下片是对卷入其中的女子的深情怜惜。因兴亡无定,献身江山的女子更惹人怜惜;铁马金戈卷入红颜,沧桑兴亡更让人悲悯。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映衬。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一个“情”字,显出纳兰性德多情公子的深情本色,也显出纳兰词“以情为词”的基本风格。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三、怀古咏史诗 1.典型特征

题材特征 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为题材,咏叹史实,描写古迹。 常见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等字样;或用古代的人、事、地、物为题。 内容情感 怀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讽今。 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常用手法 对比、用典、以小见大。

2.历史演变

时期 初唐 盛唐 内容主题 以史为鉴,咏朝代兴亡以戒当世 热望功名 积极进取 代表人物及作品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维、李白、杜甫 《登金陵凤凰台》《蜀相》 21

吊古伤今 刘禹锡 中唐 针砭时弊 《乌衣巷》《西塞山怀古》 (水平最高) 追忆伤怀 李商隐、杜牧 晚唐 (尤为发达) 《咏史》《过华清宫绝句》 王安石、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借古说今 刘过 宋代 风格慷慨悲壮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边练边3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唐]高蟾

22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注]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

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日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沧桑凄凉之感。

(2)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各有何道理?

2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片伤心”是抽象的情感,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写;但是这六幅图通过老木寒云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思,“画”出了伤心之情。 (3)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了怎样的共同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了对晚唐现实的深忧。

四、托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 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常见标志 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内容情感 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常用手法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 边练边悟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