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二古诗词鉴赏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边练边悟

1息。

(1)早上五盘岭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的中心事件。②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采地黄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 (3)惜牡丹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咏物诗。②情态是“惜”。 (4)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答案 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 (5)梦江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

二、细读正文内容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结构 把握古诗常见结构

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 律诗常见结构 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为第三层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绝句结构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词的结构

对于近体诗来说,有两类结构特点要予以关注: (1)起承转合 ①“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②“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下文。

③“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④“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a.呼应开篇或诗题,

6

见前面词的“结构特点” 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诗人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边练边悟

2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7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2)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