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终稿)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终稿)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院办学特色的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发挥 “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等机构的管理责能,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

2、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简政放权,扩大系部办学自主权,增强系部办学活力,提高各系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达到提升学院整体竞争力和办学实力。深化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确立系部的办学实体和管理主体地位,形成精简高效的行政服务管理体系。明确院、系两级管理中人、财、物等办学资源的不同职责和权限,试行系部定编、定岗、定经费等管理办法。深化两级目标考核制度,学院细化制定两级管理目标,系部细化教学、学工、管理等岗位职责要求。推行绩效考核两级分配制度,构建有利于调动系部与教师积极性的责、权、利相统一的运行机制。

3、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学院各系部的定岗、定编、定责,深化全员聘用制度,切实做到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事岗相宜、岗人相宜、能进能退、能上能下的竞聘用人机制,扩大系部人事聘用的自主权,建立一线与二线人事分流制度。完善教师工作的考核机制,以量化为主、量性结合,建立更加公正健全的考核指标体系,分类量化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指导、项目建设和科研活动工作量。完善基于考核的绩效激励分配制度,使教师乐做事、善做事、做成事。进一步提高教师职称评聘、各类评先等工作的公开与透明,在评先中,试点引入摆成绩、摆成效的公开

25

竞评机制,更好树立榜样,扩大榜样影响力。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分类管理,使学院各项工作更好地均衡发展。

(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 1、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各专业加大深化与推广主干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真实工作内容相融合、实践教学标准与现行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力度,修订与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各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继续实践和推广 “做学融合,周期循环”、“二平台三模块、工学交替”、“院校共育、分段实施、能力递进”、“校企融合,过程导向”、“学训互动+实习支教”、“校企联合、以岗定学,能力递进”、“校企双培、多证融通”等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翻转课堂”及“MOOC”课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实验。组建学生专业性社团,推进第二课堂改革,加大职业技能竞赛投入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积极申报国家及自治区的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完善与构建学生的技能与科技创新训练体系。

2、全面开展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

主动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各专业要在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

26

全面开展基于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强化课程标准,各专业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加强课程设计改革,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及毕业校友的意见与建议,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多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进行突出综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及课程体系设计。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将综合职业能力融入课程内容。深化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与相应能力培养目标,采取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专题研讨教学法、动手实训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成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在课程考核上,加大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力度。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力度,完善配套激励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试点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激发师生教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强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

建全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程序,以确保所选用教材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善学院教材建设基金与管理制度,加强优秀课程群的教材开发工作;鼓励优秀教师与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共同编著满足专业高职教育要求、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大力支持具有区域性特色突出,与职业资格培训教材相匹配,以“工作过程导向”和“就业导向”编

27

写、体现工学结合等特色的优秀校本教材,建成国家级或自治区级的重点或规划教材。

加大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统筹规划、分步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课程群与课程的素材类教学资源,丰富更新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及课件库等素材教学资源;完善提升学院网络课程库,建立课程上网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切实提高学院网上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水平,及时提供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服务建设;加强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和通用远程教学系统两大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大力支持教育教学资源的原创开发;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考核体系;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教学资源。

4、创新人才评价体系

建立反映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跟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保证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学院办学竞争力。构建学院、用人单位、家长及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多元评价主体机制,将区域经济、产业园区的用人单位及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外部评价,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核心指标。为适应社会要求,构建内部评价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将理论知识考试化评价、技术能力技能鉴定化评价、岗位实践企业标准化评价及职业道德素养日常化评价有机结合。建立人才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机制,及时修正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