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组织设计123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施工组织设计123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八达岭过境线(林场~营城子段)道路工程

青龙桥隧道下穿京包铁路段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编制说明及工程概况

1.1 编制依据

1.1.1 《青龙桥隧道下穿京包铁路镜桥段》施工图纸。 1.1.2 现场踏勘和调查所获得的资讯。

1.1.3 国家、铁道部现行设计、施工、验收的相关标准、规范、规则、规程。 1.1.4 国家、北京市相关法规、政策,特别是环境、水土保持方面的法规和政策。 1.2 编制原则

遵循“完全履约;突出关键、重、难点,兼顾平衡;科学合理;配套适用;张驰有序;资源共享”的原则而编制。

1.2.1 确保安全、质量、工期、环保目标,全满足业主的要求。

1.2.2 突出关键、重、难点,兼顾平衡:从资源配臵及其动态优化、进场顺序到进度安排,均须确保重、难、关键工程的优先,以专业流水方式安排其它工程的施工。 1.2.3 科学合理:积极协调,措施得力,不断优化,动态管理。

1.2.4 配套使用:设备配臵结合施工对象特点,以能力配套,人机结合良好、简便适用、满足需要为标准,绩效优先为目的,而不贪大求快,规避能力不衡。

1.2.5 张驰有序:关键、重、难点工程提前准备,率先进场,与之相关的临时工程和设施按“先通后善”的原则实施,并在全工期紧抓其全工序连续作业不放,直至突破;其它工程则以程序化、专业流水原则安排施工,并充分考虑指标合理。

1.2.6 资源共享: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配臵设备规格型号种类,以便于共同备用和必要时动态抽调,确保关键、重、难点工程的施工不停顿;相邻近距离的其它工程,尽量实现统一调用,设施共同和重复使用。 1.3工程概况

八达岭过境线青龙桥隧道位于军都山腹地,延庆八达岭镇境内,始于青龙桥,连续下穿京包铁路、八达岭长城、野生动物园、八达岭高速公路,终止于东沟村。设计为上下分离式双洞隧道,在京包铁路处左、右隧道测设中线间距26m。青龙桥隧道左线进口里程为ZK0+298,长100m,施工终止里程ZK0+398;右线进口里程为K0+290,长103m,施工终止里程ZK0+393。隧道采用分离式断面,单洞全宽8.5m,限高5m。

本标段隧道按照地质情况分别采用明挖法、CRD工法、CD工法和台阶工法施工。各段主要工程一览表见表1.1所示。

中铁六局北京铁建集团道桥建筑分公司

1

八达岭过境线(林场~营城子段)道路工程

青龙桥隧道下穿京包铁路段 施工组织设计

主要工程一览表 表1.1

工程类别 数量(m) 范围 备注 明挖段 CRD工法 左线隧道 CD工法 台阶法 明挖段 CRD工法 右线隧道 CD工法 15 40 20 58 15 40 48 ZK0+298~ZK0+313 ZK0+313~ZK0+353 包括相应大管棚 ZK0+353~ZK0+373 砂浆锚杆等防护工程 ZK0+373~ZK0+431 K0+290~K0+305 K0+305~K0+345 K0+345~K0+393 包括相应大管棚 砂浆锚杆等防护工程 台阶法 29 K0+393~K0+422 1.4自然地理特征 1.4.1地形地貌

施工区域区位于北京市北部山区,地貌上属剥蚀中低山区。海拔高程在558.0~787.7米之间,相对高差229米左右。山脉及沟谷走向受区域构造控制,大致呈北北西向,沟谷多呈“U”型。地表植被较为发育。 1.4.2地层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及钻探结果,隧址区除在北侧隧道入口、南侧隧道出口有人工填土堆积,在沟谷内有第四系松散地层堆积外,其它地段大部分基岩裸露,岩性为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πηγ5)。具体描述如下:

(1) 人工填土(Q 4ml )

由碎石、块石、花岗岩风化形成的砾砂及少量粘性土组成,结构松散。主要分布在北侧隧道入口、南侧隧道出口一带,钻孔最大揭露深度14.9米。

(2) 第四系洪、冲积物(Q 4al+pl )

洪冲积物主要由漂石、卵石、砾石、砂组成,并夹巨石及少量粘性土,表部1.0米内地层松散,下部稍密到中密,其物理力学性质稳定。厚度小于10米,主要分布在河谷中。

(3) 花岗岩( πηγ5 )

为隧址区主要岩性,肉红色、灰白色,斑状-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是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等,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等暗色矿物。岩体受构造影响严重,中铁六局北京铁建集团道桥建筑分公司

2

八达岭过境线(林场~营城子段)道路工程

青龙桥隧道下穿京包铁路段 施工组织设计

节理裂隙发育。

1)全风化花岗岩:灰褐色、灰白色,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石呈粗粒砂状、碎石状。为出露于隧址区地表的主要岩性,全风化带厚度3~8米。

2)强风化花岗岩:灰白色、肉红色,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石被切割成20~200mm的碎石状,节理闭合或微张,一般无填充,岩体呈碎石状压碎结构。强风化带厚度4~10米。

3)弱风化花岗岩:灰白色~肉红色,块状构造,节理较发育,多闭合状,岩体呈块石状镶嵌结构,弱风化带厚度15~20米。

4)微风化花岗岩:灰白色~肉红色,块状构造,岩质较新鲜,节理间结合紧密,岩体较完整,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5)未风化花岗岩:灰白色~肉红色,巨块状构造,岩质新鲜,节理间结合紧密,岩体完整,呈巨块状砌体结构。 1.4.3地质构造

隧址区内主要分布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及其晚期脉岩侵入。地质构造形迹为燕山早期以来形成的。在区内未形成大的断层。

区内构造节理主要发育二组,互成X型,走向NW330°~350°一组最为发育,其次一组为NE50°~70°方向,均为高倾角,

剪节理,节理面平直、光滑,呈闭合状,一般无填充,最大延伸可达10m。节理间距20~100cm,一般为20cm以上。 1.4.4水文地质

隧址区内沟谷中未见永久性水流,根据调查与钻探结果,可将区内地下水含水层分为以下两类:

(1)孔隙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沟谷的第四系洪、冲积物及坡积物和局部全风化、强风化岩层中。该层中地下水受季节降水量控制明显,雨季含水丰富。该类地下水对隧道洞体无直接影响,但在岩体破碎处,是基岩裂隙水的主要补给源。

(2) 构造裂隙含水层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及钻探结果,隧址区的岩体受构造地质作用影响,岩石较为破碎,节理裂隙发育,是地下水富集和排泄的良好通道。但根据现场钻探资料,各钻孔内均未发现稳定的裂隙水流。

根据钻孔压水试验结果,花岗岩体的渗透系数较大,为0.006~0.2m/d,但由于隧址区山体地势相对较高,无稳定的补给水源,仅受自然降水补给。因此,隧道开挖过程中不会出现突水现象。

从以上分析,在隧道的施工过程中,将有少量裂隙水渗出,水量较小,雨季略有增加,主要表现为滴水,不会出现大规模涌水、突水、碎屑流等严重不良现象。 中铁六局北京铁建集团道桥建筑分公司

3

八达岭过境线(林场~营城子段)道路工程

青龙桥隧道下穿京包铁路段 施工组织设计

1.4.5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隧址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VIII度。 1.4.6气象条件

隧址区属暖湿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本区年平均气温11~12℃。年极端最高气温一般在35~40℃之间;年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14~-20℃之间。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左右。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4~-5℃。无霜期190天左右,冻土深度为1.00米左右。 1.5工程建设环境 1.5.1物资供应情况

沿线及附近砂、石料丰富,距离近、交通方便;工地附近有砼搅拌厂,二次衬砌砼采用商品砼;基层、面层拌和料从专业拌和站采购。

工程用喷砼采用自拌砼,水泥、粉煤灰和钢材选择质量和信誉良好厂家的合格产品。 1.5.2水、电

工程用水、用电就近接入。 1.5.3交通及施工场地

本工程进口段为林场方向,地势平坦,比较适宜布臵施工场地。施工便道利用当地地理条件,便道可从林场通至工地,结合八达岭高速及其辅路作为主要材料节设备运输路线。 1.5.4通讯

施工区域采用无线通讯。 1.6工程分析 1.6.1工程特点

(1)施工组织要求体现 “安全、美观、和谐、耐久”的理念。

(2)施工地段下穿京包铁路,对施工质量及安全要求高,且应保证既有线铁路的安全运营。

(3)隧道穿越断层,频遇软弱围岩,岩体破碎,地质条件差,施工中采取辅助防护措施,以策安全。 1.6.2工程重点及对策

1.6.2.1科学组织,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1)缩短施工准备期,进入正常施工阶段,施工准备阶段按“两短一快”原则进行施工。

(2)施工过程加强调度控制,采取月、周、日交班会制度,及时掌握进度,克服施工中制约因素;施工过程加强计划管理,采取Project软件,制定总体施工计划及年、月、周生产计划,动态更新。

(3)作好施工组织与部署,配臵充足的设备及劳动力,确保资金和物资供给。 中铁六局北京铁建集团道桥建筑分公司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