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实验动物质量控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物实验技能。

3.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分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由大学和科研院所承担培养任务。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成为实验动物高级研究人员和管理人才。研究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全面掌握实验动物学基础知识,对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与寄生虫控制、遗传学质量控制、营养需求、设施环境要求、福利伦理、生物安全等有全面的了解。 (2)掌握国内外关于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趋势、管理要求和前沿知识,能够独立设计科研计划并组织实施。

(3)在实验动物科学某一专业方向,具备扎实的基础,掌握先进的研究手段,能够提出研究建议。

三、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目的是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增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继续教育的对象包括事业、企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国外继续教育现状:美国许多高校开展实验动物的使用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对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包括动物实验设计方法、动物福利问题,以及动物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伦理学问题。美国的社会团体,如美国实验动物学会可提供无学位培训,为实验动物技术员和技师开课,并核发技术证书,从业人员定期参与与其职责相应的继续教育活动,并参与美国实验动物学会和其他有关专业组织的地方性和全国性会议;欧洲的实验动物科学联合会和实验动物医学欧洲学院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认证体系来培训实验动物从业人员;日本实验动物技术者协会每年举办讲演会、研究会、实验技术讲习会和参观设施等活动,每年针对实验动物技术员必须掌握的专门技术召开学术年会,开展学术交流,并举办一些技术培训班和技术研讨会。

我国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国家学会和各省市学会负责,一些实力较强的实验动物中心也参与该领域的培训工作。但培训工作整体来讲仍未系统化,教育层次较低,并且缺乏计划性。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包括培训班、进修班、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业务考察和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自学等多种方式。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现代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结合从业人员的本职工作,了解和掌握有关专业技术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信息。

25

四、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培训

为了提高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规范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上岗管理,保证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我国各地区普遍实施了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考核制度。各单位组织实验动物生产、供应、经营和动物实验的科技人员、专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从事实验动物相关产品生产的质量技术负责人进行岗前培训,经地方实验动物管理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 培训的主要内容

(1)了解实验动物学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国内外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况、我国有关动物福利的法规、动物实验的3R原则、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实验动物科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与应用、实验动物工作管理体系、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法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2)关于实验动物遗传学:懂得实验动物遗传学分类;近交系动物的概念、特征、命名、亚系的形成及命名、近交系的应用 ;特殊近交系的应用,如重组近交系、同源突变系和同源导入系的概念、命名及应用;了解嵌合体小鼠、克隆动物;近交系动物和封闭群动物的繁殖方法,遗传质量控制。

(3)了解常用实验动物的一般特性、解剖学特点、生理学特点、主要的品种品系、生物医学中的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笼具、垫料、饮水的要求等。

(4)了解实验动物设施的概念、分类,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不同的要求;实验动物设施的建设:设施的选址、建筑水暖、空调净化、通风换气、压力梯度、洗刷消毒、环境监测指标等方面有初步的了解。

(5)了解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水平的分级标准,了解实验动物饲料和营养标准;了解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动物因素、环境因素、营养因素和技术因素对实验动物结果的影响;了解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分类及应用;掌握动物实验的准备程序、常用的动物实验基本技术、动物实验中的安全防护和动物实验后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

2. 上岗培训和考核的组织管理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的培训由所在单位负责组织管理,培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自学、派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到具有培训能力的大学、科研院所参加专门的培训班,也可以请具有丰富教学、培训经验的教师到本单位上课等方式。只要通过地方主管部门组织的考核,就具备了上岗的资格。

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考核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地方主管部门应根据培训

26

内容建立考试题库,按一定比例随机从题库中选取难易程度不同的试题,组成当次考试试卷。判卷工作由管理部门组织,为及格线以上人员发上岗证。因现代科技发展快速,国家和地方法规、政策文件和标准随时间推陈出新,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因此,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岗位证书应当规定有效期,一般为5年,到期需要再次培训、考核,换发新的岗位证书。

第四节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和国家标准

一、质量控制

高质量的实验动物标志是:在微生物学要求上,没有因致病微生物、寄生虫引起的实验动物疾病或隐性感染;遗传学上,无遗传变异,某些特殊品系动物具有来源清楚地全部遗传学信息;营养学上,满足实验动物所有营养需求,摄食正常,适度繁殖;生存在无应激刺激的最佳适应环境中度过全部生命活动。

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包括微生物学质量控制、遗传学质量控制、营养学质量 控制和环境学质量控制。

二、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作为实验材料或实验对象的前提是它应达到标准化的要求,保持质量的均一性和差异范围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实验动物质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实验动物的遗传性、微生物控制程度、饲养繁殖的设施环境条件、营养状况等。为了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控制可能出现的差异,应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是实验动物管理和质量标准化的核心。

制定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主要目的是要在最大程度上规范实验动物的质量,推动实验动物事业的健康发展。国家标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不合格的实验动物予以否定,杜绝不合格动物进入市场;二是对合格的实验动物给与肯定和保护,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因此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在推动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家标准建立的依据 1. 国际实验动物质量先进标准

为了使我国实验动物标准化与国际接轨,制定国家标准各项指标时,充分参考国际公认的权威性资料,如: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ICLAS)的《实验动物饲养与研究中的质量控制》;英国《实验动物微生物、寄生虫学质量标准》、德国实验动物科学协会(GV-SOLAS)的《实验动物微生物诊断》;美国最大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商CHARLES RIVER的《实验动

27

物质量监控标准》;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的《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等。

2. 参考地方和行业的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要求

我国许多地区和行业都制定了各自的实验动物标准,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一些主要问题确定的,既有共性的内容,也有特殊性的方面。在制定国家标准时,应充分参考这些已有的标准,使国家标准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3. 充分考虑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水平

每个国家均根据各国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科技发展水平,制定了各自的实验动物质量标准,或参考国际组织颁布的标准,作为评价本国实验动物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我国在制定实验动物质量标准时,必须以我国实验动物发展现状作为切入点,不能盲目套用他国标准,或瞄准国际最高标准来制定我国的标准。脱离我国具体国情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标准不仅没有生命力,而且还可能对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起到阻碍作用。

(二)我国实验动物质量国家标准主要内容简介

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学、营养学和环境设施的角度对实验动物实施控制并达到标准化要求是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从遗传学角度讲,实验动物是具有明确遗传背景并受严格遗传控制的动物,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控制就是保持其遗传品质。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监测则是及时查明动物健康状况,为实验动物质量评价和防控致病性生物因子侵袭实验动物群而造成疾病爆发流行、保证动物生产和动物实验的正常进行提供技术保证。各项环境指标的恒定是确保动物生理状况和正常反应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动物各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的全价配合饲料则是保证实验动物正常生产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开展实验动物及其相关条件的监测与控制对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等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国际上,由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ICLAS)提出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并先后在日本、韩国、泰国、西班牙和巴西设立了遗传、微生物检测中心,并依据有关标准开展检测工作。我国于1994年颁布了第一批实验动物国家标准,并于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补充。包括: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营养、环境五大类标准,涉及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

1.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等级标准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国家标准包括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和微生物学检测方法。

《实验动物 微生物学等级及监测》(GB 14922.2-2010)是强制性标准。标准规定了实验动物等级划分和各等级动物的微生物学标准。将实验小鼠和大鼠的微生物学等级分为清洁级、无特定病原体级(SPF)和无菌级,豚鼠、地鼠和兔分为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和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