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民族国家主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民族国家主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把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中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意识的因素回答出来即可;第二小问民族主义的发展,由材料二中“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及材料三中“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由材料三中“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得出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答案】(1)原因:战争唤醒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使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共6分) 影响: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公民利益和权利( “公共利益和公共权利”亦可)受到关注。 (共6 分) (2)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7分)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实现了全民族的大团结与总动员,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6分)

4.(2015·山东济南一模文综·39)(24分)近代以来,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

成和近代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论 史实 ①1517年,路德张贴《论赎罪券的功效》,发起反对罗马教皇的宗教改革。 1517年爆发的马丁·路②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 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③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 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建立路德新教在德国广泛传播。 ④莱辛(1729—1781):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状态。 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⑤康德(1724—1804):赞成在现存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的自的形成阶段。 上而下的改革。 1871年德意志帝国的建⑥1864年,普鲁士对丹麦战争。 5

立,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完成。 ⑦1866年,普奥战争。 ⑧1870年,普法战争。 ——据丁建弘《德国通史》整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志民族主义发端的政治、经济因素。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路德宗教改革意味着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发端”?(8分) (2)据材料,概括归纳德国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4分)

(3)作者认为:“德国统一之路具有革命和保守的双重属性,这种历史两重性在统一的后果中有明显的反映。”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分)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毛泽东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4)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8分)

【考点】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政治、经济因素,结合必修三《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1520年,路德当众把教皇令投入火中,宣布与教皇决裂”,“1522年路德翻译的德文版《新约》出版,他在《圣经》中使用的德语,逐渐成为德国的标准语言”这两句话从政治、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即可。

(2)根据材料一“德意志的启蒙运动,可视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反对诸侯的背弃祖国和鄙陋的分裂状态”这两句话分析即可。

(3)结合必修一《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中对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评价作答即可。

(4)首先根据材料二中“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归纳作者观点,其次结合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必修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政治建设成就和经济建设成就作答即可。 【答案】(1)政治:罗马教皇的压榨使得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2分) 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2分)

原因:与教皇彻底决裂,摆脱了罗马天主教的控制,形成了民族在政治上的认同感;通过宗教改革,建立起民族教会,规范了德国语言文字,形成了民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4分) (2)作用:推动德意志民族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统一运动。(4分)

6

(3)革命性: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德国的现代化。(2分,代议政民主政治或资本主义发展,答出一点即可。)

保守性:统一后德国的政治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2分) (4)观点:民族主义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2分)

史实: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孤立、封锁、禁运。为维护民族独立,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完整的工业体系,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3分) 政治上,建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或:建立起“人大”等三大政治制度)。(3分,原则上政治、经济上的表现各得3分,但如果不能答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减1分。)

5.(2015·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37)(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种种障碍,在阻力上已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为了自存所能运用的力量。……人类集合起来形成一种力量的总和才能够克服这种阻力……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顺应这些自然本性的各项中央权力,都喜欢和鼓励平等,因为平等特别便于中央行使权力,使中央扩大和巩固权力。……政府是爱公民之所爱,并且自然是恨公民之所恨。这种感情一致的共同体,在民主国家不断将每个公民和国家元首结合在同一思想之下,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起隐秘的和恒久的同情。……生活在民主时代的人自然喜欢中央政权,并愿意扩大它的特权;而且,如果这个政权忠实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确切地再现了他们的本意,他们对它的信任就几乎是无限的,并准备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献给它。

——摘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康有为于1898年上书光绪皇帝,更明白说道:“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从利娅·格林菲尔德对民族主义兴起之感情动力的论断来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可以说已经略具刍形,呼之欲出。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认为的国家产生的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美国公民和政府是“感情一致的共同体”。

7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12分)(要求: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启蒙运动;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1)依据材料“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的产生方式是人们达成社会契约;结合卢梭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是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

(2)根据材料二“生活在民主时代的人自然喜欢中央政权,并愿意扩大它的特权;而且,如果这个政权忠实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确切地再现了他们的本意”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受启蒙思想的影响,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政体和三权分立的体制,总统和议员的产生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特点等。

(3)联系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史实,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政治上结合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史实分析,经济上结合实业救国思潮分析,思想上结合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分析。

【答案】(1)方式:国家的产生方式是人们达成社会契约。(2分) 背景:法国是封建专制的天主教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4分)

(2)原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1787年宪法建立的联邦制。克服了邦联松散的弊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有效防止了专制,维护了民主;民选总统和议员体现了人民的意志。(8分)

(3)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等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中国各阶级、阶层逐渐联合起来反侵略,求民主。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从“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学习苏俄”的思想变革,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探索救国之路。

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2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