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民族国家主题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全国各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名题分解 民族国家主题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民族国家主题

1.(2015·山东潍坊一模文综·39)(20分)国家观念的核心是国家权力的归属问题。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被统治者是子民,“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在这种理论结构中,每个人都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因此其权威神圣不可侵犯,“个体”无条件地受其宰控,没有个性,更没有自由。

——雷颐《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变迁与反传统思想源流》

材料二 在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民富国强,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

——雷颐《清朝灭亡源自对现代性的无知》

材料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国家观”形成的原因。(6分)

(2)比较材料一、二“国家观”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国家观”的时代意义。(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揭开“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的原因有哪些?(6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抗日战争;维新思想;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传统的以伦理为基础的国家观”“存在于严密的“三纲五常”之中”可知传统儒家思想造就的传统国家观念;据“由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君主的权力来自‘神授’”可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形成的狭隘国家观念;“而国家……“家长”对“子民”理论上具有无限的管理权与责任”知宗法观念下的家长制作风影响;封建自然经济农民对土地依附关系较强,国家观念弱化。

(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一“皇权神授推衍出“朕即国家”,而国家(统治者)是家长,

1

被统治者是子民”得出材料一主张主权在君,据材料二“关键在其兴民权、开议院,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得出材料二主张主权在民;第二小问意义,国家主权由主权在君主向主权在民过渡,“维新志士们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抛弃旧的传统国家观念,启迪民智。

(3)“直到现在……,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可知日军全面侵华使得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1)原因:小农经济;宗法观念;儒家思想;君主专制制度。(答出其中三条6分) (2)区别:材料一认为国家主权在君,材料二认为国家主权在民。(4分) 意义: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思想启蒙。(4分)

(3)原因:日本侵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6分)

2.(2015·天津河西三模·14)(14分)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的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辩的积极意义。(4分)

2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统一的时代命题?(6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本质目的。(4分)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文艺复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区分,从材料一“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总结“亡国”与 “亡天下”的区别 ;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材料一“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从对当时、后世等方面影响分析“亡国”与“亡天下”之辩的积极意义。 (2)从材料二“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可知原因是中世纪的意大利、德意志等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分裂割据、罗马教权强大等问题,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阻碍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结合但丁生活时代的经济状况,可知原因是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故结合文艺复兴的内容,可知原因是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幸福,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3)从材料三“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可知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本质目的是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从“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可知目的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1)区分:“亡国”是指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的沦亡。(2分) 意义:否定王朝认同、强调文化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为中国近代反专制思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2分)

(2)原因:中世纪的意大利、德意志等欧洲国家普遍存在分裂割据、罗马教权强大等问题,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阻碍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幸福,具有人文主义思想。(6分)

(3)目的: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4分)

3.(2015·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二模·40)(25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

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337年—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 14 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 用本

3

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 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 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从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 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材料二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三 如果说“五四运动”主要是民族精英的动员。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的危险,中国这个总体上仍属前现代的落后农业大国,众志成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长幼”,动员起全民的力量,集合起规模空前的数百万军队,与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苦战8年,最后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百年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影响。(12分)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民族主义得到了怎样的发展。(13分)

【考点】宗教改革;五四运动;抗日战争;民族国家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由材料一中“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得出战争唤醒民族意识,由材料一中“语族一旦划分……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得出民族语言的使用为民族国家兴起奠定了基础,根据宗教改革的内容得出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一中“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得出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由材料一中“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 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得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由材料一中“从前那种只知有教, 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得出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由材料一中“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利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得出民族国家注重公民利益和权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