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青岛农业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时数理成绩特别优异,其他成绩很差)在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班级,他的遭遇将会如何?如果是在我校,估计费尔曼早已退学试读好几次了。所以学生的科学评价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来思考,可以结合不同授课教师的评语,以及学生在课外科研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来评价。

当然也不是说不需要量化标准,量化的评价方式只能占到评价一名教师或学生的很小一部分比例,评价中真正其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些打出来的分数,而是教师与学生本身的个人能力,这样评价也就科学了。

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科学了,我们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了,创新人才培养才能做好。 五、诚信缺失问题如何解决

当前我国社会出现诚信缺失的现象,在学术界也经常有这类现象出现,诚信缺失是创新的最大障碍,是创新活动中最可耻的不轨行为。由此看来,解决诚信缺失问题比解决某些科学难题更加重要,我校也存在少数的不诚信现象,那么诚信缺失问题如何解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将政治思想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分开进行

我们当然不能反对政治思想教育,但是不能用政治思想教育来代替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因为前者是培养学生的政治信仰,后者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学校在教学与日常工作中或多或少的存在把政治思想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搞混的状况,我们完全可以把政治思想教育与思

想品德教育分开进行,政治思想可以通过每周的政治学习,同时还有相关的课程可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过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诚信做人。 (2)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

我校对于论文的监督不存在专门的监督部门,对于学术不端现象的检测也可能仅仅通过一个检测系统来检测,这对于科技论文的管理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监督部门,完善相关的监督机制,从而达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学术不诚信现象。 (3)严肃处理学生不端现象,做到学术造假零容忍

在日常管理中,经常提到“严肃处理”,那么怎样做到严肃处理呢,那就是零容忍,一经发现直接就处理了,其他任何方面都无需考虑。就拿最近的例子来说,肖传国曾经有机会评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氏反射弧”存在造假的信息一出,不是被撤职了么,甚至当事人还因为某些原因锒铛入狱了。我校应该以这些学术造假后果处理的先例为鉴,严肃处理每个学术造假事件。 (4)不能过分强调科学研究“正结果”

现在科学研究存在出追求短期的功利效果,以及“成败英雄论”的观点。做了科研,就必须出“正结果”,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这样的观点迫使一些学生为了实验结果而不诚信,因为不出正结果,就很难继续的从事该项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或者说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学校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并且对于可能出现的不佳实验结果予以理解,同可以适当限制出现曾经实验

“负结果“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这样就有效的限制了为了实验结果而造假的不诚信现象出现。

学会如何做人,比学会如何做学术更加重要,不会做人的人,未必做得好学术。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诚信。相信一个诚信的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必定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诚信做人,才能真正意义上被称为人才。

六、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构建在培养创新人才中也起到关键作用要搞好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解决了教学设计与安排、教学评估、以及诚信问题之后,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尤为重要。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哈佛大学是全球知名的高等学府,当时哈佛牧师把一块地和250本书赠给一所学校,由此哈佛大学诞生了,学校定出来了校规:此样的250本书不可携出图书馆。1764年图书馆毁于一炬,全部书籍毁于一旦,但是有一名学生碰巧带出了一本书。为纪念这唯一幸存的书籍,他把书交还学校。当时哈佛大学的霍里厄克校长说:“第一感谢他的诚实;第二开除他,因为他违反了校规。”更精彩的是他接下来的话,他说:让校规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是一位传奇任务,他本来是数学家,但因他把数学中的概率论方面的知识引入经济学中来,创建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奖。大家也许看过电影《美丽的心灵》,讲的就是纳什的故事,他本来是一名精神病患者,普林斯顿大学对他加以精心的

关怀,校园内所有场所都不设栏没结果30年后成就了博弈论的发现。试问在我们的学校里,纳什的下场会是怎样?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上海音乐学院一位主修小提琴的好友和他的老师俞丽拿老师,俞老师是中国《梁祝》小提琴演奏第一人。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首演,轰动乐坛;去年的5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巨型《梁祝》首演50周年纪念圣典。大家都知道《梁祝》作品的三个人:作曲家陈钢、何占豪和演奏家俞丽拿,但大家并不知道这不作品的幕后英雄,即总策划孟波,时任上海音乐学院的党委书记。就是他的“一圈、一争、一点”才使得梁祝终于成为经典。他的“一圈”是:当时上海音乐学院要创作向国庆10周年献礼作品,有三个创作意向选题,它们是《全民皆兵》、《大炼钢铁》、《梁祝》。可以说在那个年代里,有一万个理由选择前两个而扼杀《梁祝》,记过孟波书记圈定了《梁祝》。孟书记的“一争”是选择哪位作曲家来参与创作。陈钢是当时四年级作曲系学生,极具音乐天赋,可是他的父亲有“历史问题”,使得对于陈钢能否参与国庆献礼的重点创作存在疑问。但是孟书记力排众议,挑选陈钢参与创作。他的“一点”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初稿完成,首次演奏时,结尾乐章是英台哭坟,投坟殉情,一曲终了,全场压抑。孟波说:“梁与祝的形象应该再美些,再亮些,应该增写化蝶,使爱情升华。”有人说这是迷信。孟书记说:“这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反抗,是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是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不是封建迷信。”于是历史发生奇迹,在偶然得不能偶然的情况下,孕育出了中国音乐的不朽之作。历史就是在鉴定、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