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试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 ②所刻事物繁多 ③刻物情态毕备 3.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4、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按“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是先说船舱,再写船头和船尾呢?(教参)

首先,船舱是船视觉上的“主体”,相当于一幅画的背景。先说背景,可引人不胜,还可使读者初步感受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其次,苏、黄、佛印是主要人物,故要先讲。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故而后说。这样安排,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事物内在的逻辑。

四、阅读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选用“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方式。

B.文末最后统计雕刻的物品和人物说明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多,赞叹雕刻者技艺精湛,与前文相照应。

C.文中选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D.文章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庄子》二则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选自内篇《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外篇《秋水》。

(一)《北冥有鱼》

2、[主题归纳]

《北冥有鱼》是庄子《逍遥游》的开篇,庄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起壮丽的画卷,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3、[写作特色]

想象力丰富和形象的描写相结合。《北冥有鱼》庄子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力气,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和打比方,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庄子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

【练习巩固】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北冥.( ) 2、其名.为鲲.( )( ) 3、怒.而飞( ) 4、其翼若垂天之云....( ) 5、是.鸟也( ) 6、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 7、志怪..( ) 8、水击..三千里( ) 9、抟. 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 ) 10、去. 以. 六月息.( )( )( ) 11、野马..( )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13、其视下也....( ) 14、亦若是则已矣( )是(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译: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2、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译: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它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

几千里。 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

译:用力鼓动翅膀起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一、解释加点的词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游于濠梁之上( ) 2、鲦鱼出游从容( ) ....译: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是 鱼之乐也( 3、 ) 4、子非鱼( )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5、安知鱼之乐( ) 6、固不知子矣( ) ..译: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6、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译:鹏鸟从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三、简答题

1、文中描写了鲲鹏怎样的形象?

描述鲲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奋飞时气势壮美。

2、《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讲以大鹏开篇用意是什么?

鲲鹏这一形象在庄子笔下成了追求自由的精神象征,作者赋予鲲鹏全新而又非常深刻的意义,体现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四、阅读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翼若垂天之云”运用夸张手法,写出鲲鹏起飞时的浩大声势。

B.文章开头写鲲鹏之大,后文写野马、尘埃之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生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C.“怒而飞”三个字,写出了一个庞然大物在起飞时愤怒、凶猛的样子,非常传神。 D.“抟”盘旋的意思,“扶摇”,指一种自下而上的狂风,即旋风。说经过三千里的潜行,然后盘旋而上,一直高到九万里。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2、[主题归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写庄子和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他们思想的机敏。 3、[写作特色]

记叙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8、请循其本....( )循.( )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译: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2、子固非鱼,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3、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请追逐话题本原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句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却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三、简答题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他解了惠子的发难。

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求实的,并且论辩逻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 四、阅读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虽然惠子与庄子性格、气质完全不同,但从辩论结果可见,他们对事物的思维方法和认识结论是完全一致的。

B.庄子从鱼儿自由活泼的生命状态中,由衷感到了愉悦,他坚持认为鱼儿快乐,其实是他自己愉悦心情的反映。

C.本文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通篇采用对话形式。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D.本文虽文短,但旨大,围绕“人是否知鱼快乐”展开论述,体现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礼记》二则

6

【练习巩固】【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礼记》儒家经典,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经学家戴圣辑录、编纂而成。

(一)《虽有嘉肴》

2、[主题归纳]

本文指出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3、[写作特色]

①本文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②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文章的气势。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 ) 2、弗.

食( ) 3、不知其旨.也( ) 4、虽有至道..( ) 5、不知其善.( )也 6、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7、教然后知困.( ) 8、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 9、然后能自强..( ) 10、教学相长..( ) 11、学.( )学半 12、其.

( )此之谓乎?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的困惑后,才能够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4、《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简答题

1、本文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 。

2、本文作者是怎么一步步论证观点的?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阅读理解。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B.开头“虽有佳肴”一句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C.“教学相长”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说明他们两者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D.“学学半”强调教和学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B.文章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C.本文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D.文章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补充说理,以引用论证来论证论点“教学相长”,增强说服力。

(二)《大道之行也》

2、[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的描述,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写作特色]

①层次清晰,说理井然。全文可分为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层是总提,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语,指出没有盗贼,没有作乱;和平、安宁的社会,就是理想的社会——“大同”。语句精炼而层次分明,逐步阐述了什么是“大同”社会。 ②本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文章的气势。 【练习巩固】

7

【练习巩固】一、解释加点的词 1、大道..( )之行也 2、选贤.( )与.( )能.

( ) 3、讲信修睦....( ) 4、故.人不独亲.( )其亲.( ) 5、不独子.( )其子.( )6、使老有所终.( ) 7、幼有所长.

( ) 8、矜.( )寡.( )孤.( )独.( )废疾..( ) 9、男有分.( ) 10、女有归.

( ) 11、货恶.( )其弃于地也 12、是故谋闭....( )而不兴.( )13、盗窃乱.( )贼.( )而不作.( )14、故外户..

( )而不闭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管理国家),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译:要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长。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人有自己的职业,女人有自己的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译: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不会自己想私藏。对于力气,人们憎恨他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却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所以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发生。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家家户户)的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简答题

1、根据文中的句子,概括出大同社会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能够受到社会关爱 ②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能够安居乐业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已: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四、阅读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一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大道之行也所指的大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B.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是说,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有安定和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

C.文章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从社会观念谈到物质生活。 D.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3、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 )

A.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是其中的篇名,不是孔子所写。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的成长。

C.本文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是骈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散句。 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将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马说》

【内容理解】 1、[作者作品]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唐宋八大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主题归纳]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写作特色]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