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项目名称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项目管理)项目名称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肠易激、高血压、肝硬化三种疾病病证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 6.1 通过对三种疾病现代文献分析,提取与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症状、证候要素、证候;依据此信息建立临床信息采集量表,通过预调查进行量表的联合信度检测。

6.2 应用临床信息采集表,在全国多中心同步开展大样本约800例/病的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普查。分别对符合现代疾病诊断和各项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临床躯体症状、情绪精神症状的调查,并采用统一的检测标准,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其中主要指标包括:三种疾病同性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血糖、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血清皮质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等;各种疾病特有指标。

6.3 建立临床信息数据库,进行多种统计分析,主要包括:频数分析描述调查人群特征;方差分析方法统计不同疾病不同分期的差异性;相关分析方法统计宏观症状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Logist回归分析、判别分析提取特征症状、指标;并结合无监督数据分析方法(如基于熵的分析、隐结构模型)确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的主要宏观表现及微观指标,及其在三种疾病中的共性表现特点和个性特征;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的判别模式。

7、应用养血调肝系列方剂对三种疾病患者进行药物干预

7.1按照三种疾病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标准,及较为公认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选择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300例、脾胃虚寒证100例;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300例、肝火炽盛证100例;肝硬化脾肾阳虚、肝气滞血瘀证100例、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证200例。按照临床为理论创新服务,为实验研究奠定基础的原则,按照1:1:1:1的比例,分别设立安慰剂对照组、方证对应组、方证次对应组、非干预证候对照组,参照新药创制的研究方法,应用养血调肝方剂的免煎颗粒,进行临床干预研究。

7.2依据建立的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的判别模型编制临床观测量表,对纳入研究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采集其宏观临床症状、体征及微观指标,建立数据库。

7.3 应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分析各项症状、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差异性;不同证候类型间的差异性;不同疾病间的异同性等。并综合分析结果分析从肝论证的干预机制及证治规律。

8、肝藏血主疏泄现代科学内涵的实验研究

8.1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

8.1.1 建立公认的疾病动物模型。分别采用慢性应激和嗅球切除法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采用孤养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和新生鼠母子分离复合避水应激法建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采用双肾一夹法和自发高血压大鼠构建高血压大鼠

模型,采用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法和皮下注射四氯化碳法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以上的疾病模型分别按照现行的疾病诊断标准进行严格的评价,合格动物纳入研究。

8.1.2 进行动态、全面的信息采集。对上述符合疾病诊断的动物模型,从模型成立的时间点起,拟定动物信息观察表,进行规范化的动态信息采集,以评价其证候属性。信息采集表的条目主要来自于:

1) 动物实验研究文献提示的反映疾病的动物宏观表征 和反映证候属性的动物宏观表征 ;

2) 临床证候研究文献提示的与证候密切相关的理化指标;

3) 本项目组的临床研究提示的与具有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的临床症状和可用于证候判别的理化指标特征模式。

8.1.3 动物证候属性的辨识。 动物证候属性的辨识以临床诊断标准为依据,采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以宏观特征组合、微观指标特征组合、方剂反证相结合的三维动物证候判别方法进行辨识。首先通过宏观特征组合和微观指标特征组合确定各疾病模型的证候演变规律。通过不同疾病造模方法的比较,筛选出较优的抑郁症肝气郁结证、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高血压肝阳上亢证、肝硬化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8.1.4方剂反证。在上述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证候属性稳定的时间窗内,分别采用对证的养血调肝方药和次对证的方药进行干预治疗,并以模型组和正常组作为对照,进一步佐证模型动物的证候属性。各模型的干预药物和临床组统一,以相互应证。

8.2 肝藏血主疏泄的调控机制研究

8.2.1分组。通过上述筛选得到的稳定的反映肝藏血主疏泄异常状态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作为实验组,以不符合相应证候诊断的疾病模型和正常组作为对照,从整体、器官、分子三个层面分析肝藏血主疏泄的调控机制,观测指标分为共性的核心指标和反映疾病个性的二级指标以及探索性的基因分析指标等三大类。

8.2.2核心指标和疾病相关的二级指标的检测。采用HPLC-电化学检测、ELISA、免疫组化、RT-PCR等,研究:

(1)核心指标围绕慢性应激相关的调控网络,包括:

1)整体指标:行为学实验、脑血流图、肝血流图、功能核磁共振。 2)血液指标:神经递质(包括DA、NA、NE、5-HT、Ach等);内分泌激素(包括CRH、ACTH、皮质醇、褪黑素等);血管舒缩因子(包括ET、CGRP、 AngII 等)、肝脏合成(代谢)的生物活性分子(如 HSP70、Hcy 等)。

3)组织检测指标:神经递质、激素及其受体在特定脑区、疾病相关的效应器官的表达水平(包括DA、NA、5-HT 、皮质醇等及其受体)和病理形态学检测。 (2)疾病相关的二级指标

1)抑郁症:氨基酸神经递质含量/受体表达(Glu-NMDA受体、GABA-GABA受体),离子通道和信号转导分子分析、对信号转导分子调节物质(包括PDE4等),适应性调控分子(包括GRK、β-arrestin等)

2)肠易激综合征:在体结肠运动、离体结肠平滑肌张力、离体肠粘膜短路电流、外周血P物质含量、GABA、肥大细胞活化程度观察、胸腺、脾脏脏体指数计算、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外周血环核苷酸水平、外周血前列腺素E2水平等。

3)高血压:24h动态血压、AT1、 NO 、ANP、 AVP、 Ca2+ PGI2 、TXA2、 精氨酸加压素等。

4)肝硬化:外周血HA、PCIII、LN、IV-C、 TGF-β1,血清肝功能(包括ALT,AST,ALB等)、肝组织血管紧张素受体、TGFβ1、Smad4、Smad7等。 8.2.3数字化基因表达谱分析和small RNA分析。在上述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整合,初步确定肝藏血主疏泄的共性的特定反应脑区。对特定反应区域的组织样本,采用测序技术数字化基因表达谱分析和small RNA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可能的分子调控机制。

8.2.4共性调控机制的提取。综合研究结果,采用神经网络、图模型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对上述各调控分子进行关联和分析,初步建立起调控网络。并实现分子、组织器官和整体水平的功能状态的逐级整合,刻画出肝藏血主疏泄的多级的特定调控网络。

8.3养血调肝方干预的效应机制研究

8.3.1分组。采用本研究构建的反映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的病证结合

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证治疗组、次对证治疗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

8.3.2 肝藏血主疏泄的分子调控网络的检测。在证候稳定的时间窗内分组给药,观察养血调肝药物对于2.2.4获得的特定指标群的影响,从而验证肝藏血主疏泄的调控网络并阐明养血调肝药物的作用机制。

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