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项目名称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项目管理)项目名称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变史;阐明其所在诊治体系的构成要素、诊断和治疗原则、处方原则及其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是其转换的历史。

1.3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内涵的确定

在肝藏血主疏泄及其相关理论学术发展史的基础上,确立其理论内涵、应用范围与原则,论证其在脏象学说、脏腑辨证以及临床各科疾病诊治中的地位与作用,解决学术分歧与争议。

2、生理状态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

2.1 依据现代文献提取的信息,编制半开放式健康人群调查他评量表。遵循临床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的相关各项要求,依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在全国多家医院的体检中心、学校及社区,开展体检无器质性病变中青年人群300例(男:女=1:1)动态追踪调查,分别在一年四时八节(立冬、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分时间段从躯体症状、情绪、生活质量、生活事件、相关指标(生命特征、体质体能、血常规、一滴血、虹膜仪、脉象仪、舌象仪、面色分析仪、神经递质、退黑素等)及一般情况等信息,建立数据库。

2.2采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宏观表现及微观指标的关联性;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性;以及随季节变化的动态规律。

2.3 应用隐结构模型对调查数据库进行多维样本聚类分析,由计算机自动搜索对调查人群进行分类,分析其中与肝藏血主疏泄状态相关的人群,而后提取该人群的特征性症状与指标,建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状态的判别模型。

2.4动物四时八节的动态观测

选取W大鼠100只,树鼩20只,根据北京市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提供。2011年1月-2016年1月5年的四时八节的气候参数:包括日照百分数、平均温度、日温差、平均气压、日降水量、平均风力、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湿度/平均温度共8项。分别选取四时八节(立冬、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八个时间点,动态观察动物的表征,进行褪黑素、神经递质等多项指标的检测,建立数据库,描述动物四时八节各项指标的动态变化曲线,提取动物状态的核心指标,建立动态变化判别模式,分析肝藏血主疏泄功能与时间节律的相关性。

3、健康志愿者应激状态下肝藏血主疏泄功能的调控机制研究

3.1妇女月经周期应激研究:选取月经规律的健康志愿者100人,连续观测其三个月经周期的情绪、躯体症状以及一般性指标的变化,并与月经期、黄体期、月经后期分别进行应激状态测试,主要进行心理认知测试,检测多导脑电等指标,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探索月经周期中肝藏血状态变化与疏泄功能的相关性,并总结肝藏血主疏泄异常状态下应激变化规律,探讨肝藏血主疏泄的内在机制。

3.2健康志愿者应激刺激前后不同状态与肝藏血主疏泄关系的研究:选取120例(男:女=1:1)健康志愿者,采用情绪图片、面孔、音乐、声音、文字和影片等刺激材料,根据研究需要控制其情绪类型以及愉悦度和唤醒度水平。通过自我回忆、材料刺激、社会交互作用等诱发手段使被试处于一定情绪状态。在情绪表达抑制、认知重评、向上和向下情绪调节、情绪分类、内隐情绪任务、快速呈现、视觉掩蔽、线索-靶范式、情感启动范式、延迟反应任务、n-back等经典的实验范式中,综合运用行为学测试、生理多导仪记录、事件相关电位(ERP)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手段,从反应时、正确率、ERP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脑区激活以及脑功能联结等多个方面分析肝脏在情绪产生、调节和情绪与认知相互作用中的地位及相应心理、生理机制。 给予志愿者进行较大强度的运动任务负荷,通过主观报告、问卷调查和客观评分确定和划分研究对象的情绪状态。进行运动前后心理量表评测、视力系统测定、脑电图、脑血流图、肝血流图的检测,以及微循环系统指标的检测,探讨运动前后肝藏血功能的调节机制。并分析藏血与疏泄之间的相关性。

4、信息学管理系统及分析方法研究

4.1 编写数据库程序,应用现代信息管理学方法,根据研究中文献、临床、实验各项研究数据的特点,编制关联数据库,对相关信息进行统一规范、标示及编码,从而形成统一的数据库录入平台。

4.2针对研究目标及相关研究数据的特点,进行算法研究,完善基于熵理论的数据分析方法及隐结构模型的分析方法,并编写为软件开展网络化运行,为整体项目搭建数据分析平台。

4.3应用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对四种疾病的临床宏观表现及微观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提取与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病证结合下宏观表现与微观表现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

4.4应用两种数据分析方法,对四种疾病提取肝藏血主疏泄相关的病证结合下动物模型的宏观表征与微观指标进行分析,提取其共性特点和个性特征,建立动物模型的判别模式。

4.5对项目组脏象研究的各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炼肝藏血主疏泄的共性生物学基础。

4.6 应用信息平台对各项研究进行实时录入、盲法核对及质量监控。 5、抑郁症、经前期综合征从肝论治的研究 5.1 流行病学调查

5.1.1编制调查表。由专家组根据研究目的,通过参考大量文献,充分考虑可行性及有效性,设计抑郁症(轻中度)、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流行病学调查内容,并进行预调查,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研究用调查表。

5.1.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应用编制的调查表,对符合上述疾病诊断和纳入标准的患者开展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采集患者的一般个人信息、躯体症状、情绪精神症状、舌象、脉象,并对部分患者进行相关微观指标检测。

5.1.3资料整理与分析。建立流行病学研究数据库,对资料进行逻辑检查和处理;运用方差分析、Logist回归分析等方法,确立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异常的主要宏观表现及微观指标,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异常状态的判别模式。

5.2 临床疗效研究

5.2.1从肝论治抑郁症(轻中度)临床疗效。①病例选择 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Ⅲ)的抑郁症发作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肝气郁证、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方药对证组(自拟方舒郁)、方药次对证组(自拟方舒郁加减)。③疗程及随访 疗程8周,对治疗后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治疗后长期随访,观察是否复发。④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于治疗前、治疗1w、2w、4w、6w、8w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疾病严重程度量表、中医证候积分表、副反应量表进行疗效及副反应评定。

5.2.2从肝论治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临床疗效。①病例选择 符合西医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肝气逆证、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②分组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方药对证组(自拟

方白香丹)、方药次对证组(自拟方白香丹加减)。③疗程及随访 疗程2个月经周期,对治疗后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治疗后进行远期随访,观察是否复发。④临床疗效评定方法 采用《症状严重程度每日报告》、《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肝气逆证症状严重程度医生记录表》、副反应量表进行疗效和副反应评定。

5.3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

5.3.1临床研究①脑功能区定位研究 小样本选取健康志愿者,抑郁症(轻中度)肝气郁证患、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肝气逆证患者,采用BLOD-fMRI技术,观察上述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相关脑区(激活、抑制)的位点及其数目、强度,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其脑功能活动区的异同点。②定位下的脑功能区血流灌注及相关指标信号检测 利用利用单光子/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PET)及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技术,在研究内容①基础上,探查其局部脑血流状态及葡萄糖物质代谢变化,评估其脑功能,揭示抑郁症(轻中度)肝气郁证患、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肝气逆证相关脑区功能改变。③外周联系途径相关指标变化 检测各组受试对象血浆中相关微观指标,并通过组间及治疗前后对照,比较各组疗效差异,探讨抑郁症(轻中度)、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不同病证的神经体液机制。

5.3.2模型动物及离体细胞实验。①动物模型造模及评价 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应用情志刺激为主多因素造模法制备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肝气逆证大鼠模型。动物模型评价:采集模型动物证候表征进行证候归属评价,检测模型动物生物指标进行疾病归属评价。② 动物模型相关脑区定位及定位下的神经机制 进行相应脑区定位并应用脑微透析灌流技术,实时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等关键指标水平变化。③动物模型外周血及不同脑区关键指标变化特点与关键基因功能验证 检测模型动物相关脑区、外周血中关键生物指标含量,筛选出与经前期综合征(重度,PMDD)肝气逆证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和激素。进行模型动物的基因表达谱分析及关键基因的分布、定位及功能验证,筛选其发病及药物干预密切相关靶基因。④相关指标的分子机制及其信号转导 取正常大鼠相应部位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用上述病证的人或动物血清、脑脊液处理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寻找病证相关神经递质或激素的受体及其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