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 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音》篇。批评原则有“六义”,即:一则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A )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 A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的一种 “放大”研究。 A. 孔子“兴观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群怨”说 B. 庄子“言不尽意”说 C. 司A. 情深B. 情真C. 情浓D. 情远 空图“韵味”说D. 严羽“妙悟”说 15.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4.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 A)”文艺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观的代表。 A. 诗教B. 仁教C. 礼教D. 音》篇。批评方法有“六观”,即:一观位德教 体,二观置辞,三观( A ),四观奇5. 孔子的文艺观是他的“ A ”思想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在文艺方面的鲜明体现。 A. 通变B. 高远C. 情致D. 美善 A. 仁学B. 礼学C. 诗学D. 义学 16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6.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 A ”说的提法,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钟嵘则是以“滋味”说著名。 A. 余味 A. 诗辨B. 诗体C. 诗法D. 诗评

26. 从求美与求真、求善、求利具有根本性区别的认识出发,提出审美活动是超功利、非认识、无目的而合主观目的性、且具有像知识判断一样的普遍有效性的理论的是 A 。

A. 康德B. 黑格尔C. 泰纳D. 克罗齐

27. 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 A 中提出来的。

A.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B.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 黑格尔的《美学》

28.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 A 。A. “团圆之趣”“ A ” A. 四情B. 四义C. 四学D. 四教 7. 孔子“兴观群怨”中的“观”是就文艺的( A ) 作用而言的。 A. 认识B. 表现C. 娱乐D. 教化 8.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A ”就是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9.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唐代司空图的( D )就是明显的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10. 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 A ) 就是例证。 A.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B. 文已尽而意有余 C.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D. 言有尽而意无穷 1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 A )。 A.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 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12. 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 A )。 A. “天籁”B. “物籁”C. “神籁”D. “灵籁” 13. 《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 A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 习B. 质C. 识D. 力 14. 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

B. 品味 C. 食味 D. 气味 17.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 A”说著名。 A. 滋味B. 品味C. 食味 D. 气味 18.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 B 、《庄子》、《史记》、《杜工部集》、《水浒传》、《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 《屈原》B. 《离骚》C. 《九歌》 D. 《九辩》 19.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A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 “理、事、情”说B. “才、胆、识、力”说 C. “师法自然”说 D. “妙造自然”说 20.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 A 、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 A. 直觉的B. 诗意的C. 意象的D. 想象的

21. 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同:直觉 A ,概念求真,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A. 求美B. 求实C. 求深D. 求象 22. 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 A 属于创作方法论范畴。 A. “师法自然”说 B. “才、胆、识、力”说 C. “理、事、情”说 D. “妙造自然”说 23. 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 B 、《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 A. 《红楼梦》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D. 《三国演义》 24. 《沧浪诗话》最大特色便是以 A 喻诗。 A. 禅B. 儒C. 释D. 道 25. 《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部分组成,其中,“ A ”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B. “悲剧之情”C. “同情之举” D. “机趣神韵”

29. 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 A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 虚构性B. 形象性C. 画面性D. 符号性

30. 博学多才,著述丰厚,在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现存著作主要有《逻辑学》、《修辞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是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被恩格斯誉为古代“最博学的人”是 A 。A. 亚里士多德B. 布瓦洛C. 贺拉斯D. 柏拉图

31. 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在他看来,“ A ”(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 美B. 模仿C. 表现 D. 形状

32. 伊瑟尔与 A 一道曾被人誉为接受美学的“双子星座”。

A. 姚斯B. 胡塞尔C. 海德格尔D. 伽达默尔

33. 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 A 。 A. 词采B. 结构C. 情节D. 格局

34. “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笺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 A 。A. 地域的范围B. 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C. 诗歌的内涵D. 诗人的精神情怀

35. 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上半部结尾要有 A ,“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A. 悬念B. 伏笔C. 冲突D. “机趣” 三 、论述题

1. 怎样理解庄子的得意忘言?

(1)言只能表达物之粗,而意却能致物之精,故言不尽意。(2)言的重要在于表达意,而意又与道相关。道是不可言传的,因此,言只能得之于表。(3)言意相

5

较,意比言更重要,因此,得意便可忘言。 2. 庄子“言不尽意”说到《易传?系辞》、魏晋玄学,由陆机到刘勰、钟嵘,再由司空图到严羽、王士禛,最后到王国维,这一条线索基本是循庄子“言不尽意”说的美学、文论史影响来勾勒的。你怎样看待“言不尽意”?

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通过“筌-鱼”、“蹄-兔”等生活实例的类比,庄子形象表述了 “言-意”之间一种本质性的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语言文字也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手段或工具,它们都各有各的目的,但语言文字和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也不是一回事,从根本上说,“言”是言筌、工具、梯子,“意”则是言外之意、目的,或言所要求达到的意旨,“存言”的目的在于“得意”。在此,庄子提出了言意关系中的一大悖论,那就是“存言”的目的竟在于“去言”或“忘言”。这也足以体现出庄子的智慧。

言”与“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以及文艺学所广泛探讨的一个核心话题,它涉及人对世界最基本的观点与看法,也涉及到艺术家对艺术创作最基本的审美理念及其具体实现的逻辑路径。“言”,本指言辞、说话,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艺术语言、言语表达;“意”即意图、想法,在古典美学与文论中引申为话语的意义,或审美心理感受。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中的言意论,其源出于古典哲学中的“言意之辩”。早在先秦,“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就已受到儒、道、墨等诸流派的哲学家的普遍关注。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言”是君子表达志向和道德理想的工具,“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辞达而已”。又如“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言”可以把握一定的“意”,亦即肯定“言”也可以达“意”。那么儒、墨二家主张“言可达意”不同,老庄的基本观点是认为“言不尽意”的。比如老子早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论断,而庄子则更是在此基础上对“言”的广泛性、复杂性及其表“意”的歧义性、暧昧性作出深刻的思考,提出了诸如“道不可言”、“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诸多智慧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魏晋玄学家们的“言意之辩”

3. 怎样看待刘勰关于文学的发展问题?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4. “通变”说对文章写作有哪些启迪? (1)因袭与革新;(2)对文学传统采取的态度;(3)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5. 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其诗歌

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一)“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三)“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6.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7.金圣叹提出史传和小说在本质特性上有着不同,一个是“以文运事”,一个是“因文生事”。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根据这段文字描述,阐释小说的虚构特质中的“因文生事”。

论述: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务的。

8.“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怎样认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

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9. 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讨论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这些诗句所表现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

10. 理解叶燮的“才胆识力”说,谈谈你对几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所谓“胆”,即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所谓“力”,即指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既然“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那么此四者之间关系如何呢?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只有识见高明,才能独出心裁、别具只眼、是非分明、取舍恰当,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11. 结合《水浒传》,理解金圣叹的小说“因文生事”说。

小说是“因文生事”,其所写之“事”全是出于美文的需要而虚构出来的,它可真可假,可以是历史的事实也可以是作家在概括生活材料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出来的。小说的虚构特质可以从“因文生事”中的“文”和“事”两点来谈。先说“事”。小说所写之事属于艺术真实的范畴,它不同于历史真实,艺术真实要求作者根据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的需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去虚构和编织故事情节。这是第一层意思:事为虚构;再说第二层意思,即事为文生。小说的“事”是手段,“文”是目的,作者的虚构之“事”实际上是为审美之“文”服

6

务的。

12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第一、“立主脑”第二、“减头绪”第三、“脱窠臼”第四、“密针线”

13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14 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文艺所具有的价值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15要求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十八讲内容所涉及中国文论家、西方文论家的代表人物都是谁?

中国:孔子、庄子、刘勰、司空图、严羽、叶燮、金圣叹、李渔、王国维;

西方:亚里士多德、布瓦洛、康德、黑格尔、泰纳、克罗齐、弗洛伊德、韦勒克、沃伦、伊瑟尔。

2.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涉及的主要理论观点各举例八种;

中国: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刘勰的“通变”说、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语”说、叶燮的“才胆识力”说、金圣叹“因文生事”说、李渔的“浅处见才” 说、王国维的“境界”说;

西方: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论”说、布瓦洛的“理性至上”说、康德的“审美鉴赏论”说、黑格尔的“艺术本质论”、泰纳的“实证主义艺术观”、克罗齐的“直觉主义艺术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观”、韦勒克的和沃伦的“新批评派文学理论”、伊瑟尔的“审美反应理论”。 3.本课程理论学习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理论观点是什么?(从第2题中观点中任选取其一或二。)

你认为最实用的或最有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有哪几个?(从第2题中观点中任选取其一或二)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情感特征。(C )

A.模仿 B.表现 C.审美 D.认知 2.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下面选项中正确的是(A )。

A.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第一部文论巨制——《文心雕龙》

B.第一部诗话——曹丕的《诗品》,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C.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钟嵘的《文赋》,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D.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3.《沧浪诗话》全书由“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考证”五

部分组成,其中,“(B)”是全书的理论核心。 A.诗体 B.诗辨 C.诗法 D.诗评

4.叶燮所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的能力,以及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是“才胆识力”中的

(D )。 A.“识” B.“胆” C.“才” D.“力”

5.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则是以“(A )”说著名。

A.滋味 B.品味 C.食味 D.气味 6.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D )、经济的和道德的。

A.想象的 B.诗意的 C.意象的 D.概念的

7.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A)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

A.科学性 B.理性 C.感性 D.目的性

8.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C)层面、意义层面、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

A.形象 B.画面 C.声音 D.历史 9.“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被老师预言为“为思想生活”的人(A )。

A,泰纳 B.伊瑟尔 C.孔德 D.拉封丹

10.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 (D )。 A.理性意识 B.无意识 C.感性意识 D.潜意识

11.梁启超“薰浸刺提”说对文艺社会作用的阐释,侧重于文艺作品的美感特征与接受者审美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其对文艺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对(B )的一种深入研究。

A.庄子“言不尽意”说 B.孔子“兴观群怨”说

C.司空图“韵味”说 D.严羽“妙悟”说

12.在克罗齐看来,人的心智活动有四种不同类型:直觉的、概念的、经济的和道德的。而四种类型所代表的价值属性也不同:直觉 ( D ) ,概念求真,经济求利,道德求善。

A. 求美 B. 求实 C. 求深 D. 求象

13.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

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是( A)。

A.兴 B.现

C.群 D.怨

14.“才”、“胆”、“识”、“力”是诗人创作必备的主体性要素,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D)的地位。

A.配合和中介 B.支配和协领 C.从属和边缘 D.核心和主宰

15.金圣叹学问渊博,通晓诸子百家,其一生衡文评书,曾将《离骚》、《庄子》、《史记》、《杜工部集》、(B)、《西厢记》合称作“六才子书”并予以评点、批改。读者接触文学,往往首先接触具体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的主要特征一般包括语言系统、表意、阅读期待、开放。

A.《红楼梦》 B.《水浒传》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16.郭沫若曾在《文艺复兴》第2卷第3期的《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肯定王国维“用科学的方法来回治旧学”,将王国维的(C )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称为“中国文艺研究史上的双璧”。

A.《文学小言》 B.《屈子之文学精神》 C.《宋元戏曲考》 D.《人间调话》

17.庄子的 \言不尽意 \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北宋欧阳修的 ( D )就是例证。

A.言有尽而意无穷 B.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文已尽而意有余 D.\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8.刘勰的批评与鉴赏思想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批评与鉴赏的篇幅当数《知音》篇。批

评方法有\六观\,即:一现位体,二现置辞,三观( A ),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A.通变 B.高远 C.情致 D.美善 19.\境界\一词,早在汉代郑玄为《诗经·大雅·江汉》作笼注时已经用到,在那里是指(A)。

A.地域的范围 B.教义的造诣修炼层次

C.诗歌的内涵 D.诗人的精神情怀

20.如果我们将 ( B )的美学理论看作一个逻辑体系,那么作为其出发点、本体或内核的

东西,就是一个简单的定义\直觉即表现即艺术\。

A.康德 B.克罗齐

C.黑格尔 D.泰纳 21.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特别王夫之特别重视文艺的审美情感特征,他将“兴观群怨”称之为“(B ) ”。

A. 四情 B. 四义 C. 四学 D. 四教

22.《文心雕龙》风格论集中于《体性》篇。依刘勰之意,作家的创作个性包括有才、气、学、(A )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A. 习B. 质 C. 识 D. 力

23.李渔主张戏曲创作要“结构第一”,他提出的开场要提示全剧,“小收煞”即上半部结尾要有 ( A ) ,“大收煞”即全剧终场要有“团圆之趣”。

A. 悬念 B. 伏笔

C. 冲突 D. “机趣”

24.小说完全拥有了现代品质,应该属于(A )时代。

A.明清 B.宋 C.唐D.汉

25.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形态的论述。在他看来,“(C )”(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式,‘‘善”(宗教)是“绝对信念”自我认识的中期情状,而“真”(哲学)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

A·表现 B.模仿 C.美 D.形状 26·李渔论及戏曲时说到:“‘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 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生气。”(《重机趣》)。这里“机趣”所指的是(D )。

A.格局 B.结构 C.情节 D.词采

27. 在《美学》中,黑格尔将——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

7

外还有正剧和喜剧,(A)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出现的剧种。 A.悲剧 B.喜剧 C.正剧 D.悲喜剧 28.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的基本区别中,韦勒克、沃伦将“(A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 A.虚构性 B.形象性 C.画面性 D。符号性 29.创作论是叶燮《原诗》的理论核心,诗歌创作论大体包括创作主体论、创作对象论和创作方法论。下面(A )属于创作对象论范畴。 A.“理、事、情”说 B.“才、胆、识、力”说 C.“师法自然”说 D.“妙造自然”说 30.为强调“大美”之自然、本真、天放的独特禀性,庄子从比较的角度说到“三籁”之声。其中除了“地籁”、“人籁”还有(A )。 A.“天籁” B.“物籁” C.“神籁” D.“灵籁” 31..著名的“三一律”戏剧创作法则是在 ( A ) 中提出来的。 A.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 B.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C.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D. 黑格尔的《美学》 32.( A ) 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A. 《诗的艺术》 B. 《判断力批判》 C. 《美学》 D. 《诗学》 33.《诗的艺术》这部诗体文艺理论著述出自 ( A ) 之手。 A. 布瓦洛 B. 圣·艾弗蒙 C. 康德 D. 黑格尔 34.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梁启超的“熏浸刺提”说等是“兴观群怨”中“( D. ) ”的丰富和完善。 A. 诗可以兴 B. 诗可以观 C. 诗可以群 D. 诗可以怨 35.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其西晋陆机的“ A ”就是例证。 A. 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B. 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 C. 文已尽而意有余 D.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 第二、曲文的通俗性 第三、科诨的通俗性 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3.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 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 第二、连惯性。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

4.司空图关于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结合下面提供的王维诗歌的片段,简单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

闲居》)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

临汛》) 结合作品说明。 答: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亦即“近

而不浮”;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

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亦即“远而不尽”。 5.在《诗学》中亚里土多德这样描述到:

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

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摹仿获得

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可资证明的是,尽管

我们在生活中讨厌看到某些实物,比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形体和尸体,但当我们观看

此类物体的极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如会产生一种快感。这是因为求知不仅于哲学家,而且对一般人来说都是一件最快乐的

事,尽管后者领略此类感觉的能力差一些。因此,人们乐于观看艺术形象,因为通过

对作品的观察,他们可以学到东西,并可就每个具体形象进行推论,比如认出作品

中的某个人物是某人。 由此,我们怎样看待亚里土多德关于

文艺所具有的价值,请简要说明。 说明: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6.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 说明: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

世界。 7. 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 说明: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 (1)“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

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 (2)“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

(3)“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

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8.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 \完整 \的解释。 (1)情节的完备 ;

(2)情节的整-; (3)情节的严密。

论述题(每题22分) 1.从下面三段王国维的相关著述,简单分析境界说的理论内涵。

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日:有境界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宋元戏曲考》)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人间词乙稿叙” )

参考答案:1.(1)“境界”之本质在“情景交融”

“境界”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诗学所一贯强调的一个核心话题:情景相生及情景交融。

(2)“境界”之特征在“真”,审美效果在于“不隔”

“境界”不仅是要情景交融,而且必须是“真”情“真”景的交融与表现,而要能写“真”景物

“真”感情,作者必须“所见者真,所知者深”。

“不隔”的含义,那就是指诗人之言情写景能令读者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效果。作品之“境界”所以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果,根源在于诗人面对生活而能“入”能“出”,故此“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因而能够写出“真景物”、“真感情”。总之,正是由于“境界”生成的基本特征在于“真”,从根本上决定了“境界”的审美效果必定在于“不隔”。

2.教材中关于“本文和读者进行交流活动之基本结构的‘空白’\文字描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伊瑟尔谈道:空白是用来标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在这里,完成作品的需要被联合本文模式的需要代替了。只有当本文的图式被读者联系起来时,读者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使这种联结性运作得以进行。这些空白表明,本文各不相同的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结起来,尽管本文并没有这样说明。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们把本文的图式和本文的视野互相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理所当然,当读者把本文图式和本文视野联结起来时,空白就‘消失’了”。

参考答案 2.(1)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2)空白是潜在于本文中的结构模式; (3)空白在文学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自我调节的结构作用; (4)空白是存在于本文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成分。

3.教材中关于刘勰的“通变”说,有这样一部分论述,请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认识。

刘勰“通变”说对今人的文章写作,究竟留有怎样的启迪?笔者以为至少有如下三点值得后人借鉴:

首先,把构成文学作品的内在质素分为“有常之体”和“无方之数”两方面,这就告诉我们要“因”、“革”结合,在写作时要学会用因袭与革新两条腿走路。前面引文已清楚表明,所谓“有常之体”不仅指诗、赋、书、记等各种体裁样式,同时也包括各种文章的体制规格及写作原理,两者是“明理相因”的关系。各种文体及其体制规格、写作原理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一旦形成便具右相对的稳定性,所以刘勰主张“体必资于故实”,即学习过去的作品,以既有的成例和成法为凭借,也就是赞语中所说的“参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