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3. 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关系?

答:(1)次级生产依赖初级生产(2)合理的次级生产促进初级生产(3)过度放牧破坏初级生产,使草原退化。 4.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答:(1)植树造林,发挥“绿色水库”作用,扩大土壤的水分库容(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水分利用率(3)改变耕作制度与管理方式,发展节水农业(4)防治水体污染(5)加强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与统一调度。 5. 农田氮素控制的途径?

答:(1)改进氮肥施用技术分次施肥、氮肥深施、缓效肥等(2) 平衡施肥和测土施肥 (3)采用硝化抑制剂(4)合理灌溉(5)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6.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答:(1)磷矿开采与消耗(2)磷肥的施用与流失(3)生活废水、工业污水排放导致富营养化、赤潮(红潮) 7、何为人工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经营者的直接调控包括那些方面?

答:人工调控是指农业生态系统在自然调控的基础上,受人工的调节与控制。人工调控遵循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利用一定的农业技术和生产资料,加强系统投入,改变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结构,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加强系统输出的目的。 经营者的直接

5

调控包括:(1)生境调控(2)输入输出调控(3)农业生物调控(4)系统结构调控。

8、森林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 (5)降低噪音,美化大地 (6)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9、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答:(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10、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利用分类?

答:直接使用价值:如森林提供木材、旅游等。

间接使用价值:森林对下游增产、吸收二氧化碳

等。

未来选择使用价值:如森林对未来生物多样性

6

增加。

非使用价值:如对文化传统、道德伦理等。

11、系统的负反馈作用?

答: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四、 论述题

1. 论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因子?

答:(1)人类活动,人类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成分,特别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人为干预,有时会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对生态系统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2)农药、化肥、重金属及环境污染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产生不良影响对环境也存在潜在威胁,工业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更加严重。(3)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对环境是否有不良影响目前尚未定论,但基因改良生物体释放于环境可能会产生潜在的不良效应。(4)生态入侵,生态入侵是指外源生物引入本地区,种群迅速蔓延失控,造成其他土著种类濒临并伴生其他严重危害的现象。生态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崩溃。(5)其他,一些偶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龙卷风、森林火灾、战争、毒物泄漏等对生态系统

7

的破坏程度很大,甚至对生态系统来说是不可逆转的。 2. 论述农业生态系统中能流的调控途径?

答:能流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内涵,其在系统中的流量、流速、和系统中有较高能流转化功能的组分结构以及减少系统能流损失是决定系统物质生产力并将进一步影响人类实现即定目标的重要方面,故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调控的途径应围绕4个方面做文章。

(1)扩源,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对太阳光能的捕获量,将尽可能多的太阳光能固定转化为初级生产者体内的化学潜能。(2)强库, 加强库的存储能和强化库的转化效率,以保证有较大的生物能产出,可以从生物体本外界环境两个方面来考虑。(3)截流,通过各种渠道将能量尽量地截流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内,扩大流通量,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化学辅助能的过分依赖。(4)减耗,降低消耗,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无谓损失,发展节能、节水、节地、降耗的现代农业。

3. 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答:(1)因地制宜,增加绿色植被覆盖,充分利用太阳辐射能,增加系统的生物量通量或能通量,增强系统的稳定性。(2)适当增加投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消除或减缓限制因子的制约。(3)改善植物品质特点,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4)加强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减少养份水分制约。(5)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