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2017年10月《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电大-2017年10月《儿童心理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3 语言发展还受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1、2 岁的婴幼儿心理表征能力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日渐成熟,这些都是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获得和运用的关键因素。

电大 《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每题 2 分,共 20 分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 “我是谁”、 “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二、简答题 (每题 5 分,共40 分

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 2 岁左右出现。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 2-3 岁产生。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 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 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到了6 个月左右,婴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1岁以后,婴儿开始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如摇晃自己的身体、咬东西和避开引起他们不愉快的人或事物。18-24 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而且,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们情绪掩饰的能力也有发展。在 3 岁以前,婴幼儿就开始表现出一些有限的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能力。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调节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智的不断成熟,婴幼儿对情绪的有效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

4、简述情绪表达规则。

(1 最小化规则:即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2 最大化规则:主要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增强。(3 面具规则:即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的情绪。 (4 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 (通常是相反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例如,当你收到的礼物并不尽如人意时,也要抑制住自己的失望表情,而表达高兴的情绪。 5、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 (1 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 “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

(2 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3 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亦然。

精选

6、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1 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 (2 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 (3 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7、如何对待孩子的 “物权意识”?

幼儿对玩具等物品的 “物权意识”常会引发一些冲突,这可能并不是孩子自私的表现,而是孩子自我概念发展的结果。所以,当遇到幼儿争抢玩具时,可以首先将幼儿的占有欲理解成他们成熟的标志而加以肯定,然后再鼓励他们让步,而不是一味地从成人的眼光出发坚持让孩子与人分享。同时,成人也应该允许孩子拥有某些为数极少的、只属于他自己的、可以不与人分享的玩具或其他物品,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总之,父母和教师应持保护性的态度,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宽容,用各种策略引导孩子服从那些必须服从的规则,而对孩子们不违反规则的自我坚持,则给以鼓励、接受和支持,这样,幼儿就能逐渐学会在自我坚持和遵守规则、在自我主张和考虑他人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自我概念。

8、简述自尊的起源和自尊的评价。

自尊最初来源于早期的亲子互动中。那些在婴儿期与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较高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取决于儿童在许多不同领域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自尊的评价分为以下五方面: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的能力;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外表长相:儿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接受的程度。 三、论述分析题 (每题 10 分,共 40 分 1、 “豆豆 14个月时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 “小螺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 24 个月时,他跳了几步就会停下,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豆豆的行为会有如此的改变?对此豆豆父母应取怎样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

从2 岁末期到整个 3 岁期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复杂的情绪,如窘迫感、羞耻感、内疚感、嫉妒和自豪等。这些自我意识的情绪源自自我的发展,并会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当24 个月的豆豆被要求在陌生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 (如唱歌跳舞 时,就会有明显的窘迫感。自我意识情绪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当婴儿能认识自己 (自我的产生),认识到评价自己的行为及评价的规则和标准时,其他的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感、与评价有关的窘迫感,以及内疚感和自豪感等就会相继出现。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和反应方式会影响孩子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父母会影响孩子的自豪感和羞愧感。儿童所表现出的自豪感和羞愧感的数量极大地依赖于母亲对他们表现的反应。如果父母更强调消极的评价,在孩子失败时批评他们,那么,这些儿童在失败时就会表现出更多的羞愧感,而在成功时表现出较少的自豪感。因此,豆豆的父母应强调积极评价:在孩子成功时进行表扬,那么,他就在成功时表现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败时表现出较少的羞愧感。儿童最初的自我评价只是反映了父母或其他重要人物对他们的评价,所以,父母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影响了孩子自豪感、羞愧感或内疚感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2、依恋是婴儿最早的社会关系,依恋有几种类型?其表现如何?

①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积极亲密的依赖关系。他们能以目前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环境。这是最健康的依恋关系。② 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③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 “无依恋的儿童”。④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

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这也是一种不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3、 “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他容易焦虑、紧张,对新的生活常规 (如4 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间了 难以适应;他的父母在要求他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放慢脚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日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不再那么暴躁、

精选

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

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这种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对儿童作用的效果。所以,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 “拟合模型”,用来解释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有利的结果。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入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

但是对父母而言,面对一个过度活跃、情绪多变又不听话的儿童,要真正保持镇定、耐心和敏感,确实不容易。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时也会变得易怒、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持困难型气质的特点,并出现行为问题。 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表扬孩子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无论孩子是哪一种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认可的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 4、试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1 生物社会理论:莫尼等人认为,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性别角色偏好。首先是母亲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X 染色体还是Y 染色体,其次是受孕6 周左右性腺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婴儿出生后,社会因素就开始在其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两种性别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在人格、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莫尼等人也强调 “社会标签效应”, 18 个月到3 岁之间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 (2 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最初来源于对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通过观察、模仿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3 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概念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童适宜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就是一种认知结构,它把有关什么值得观察、什么适宜模仿等性别知识组织在一起。性别图式理论强调,环境的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发展共同塑造了性别角色发展。 (4 整合的理论:胎儿的生理发展是人们判断儿童的性别并采取相应抚养方式的主 要依据 (生物社会理论 ,社会环境对儿童行为的选择性强化决定了儿童早期性别概念的形成 (社会学习理论 ,而性别认知和性别图式的形成对 3 岁到6 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行为模式的获得起着决定性作用 (认知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 电大 《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五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每题 3 分,共 18 分

1、社会化: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隔代教养: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4、同伴与同伴互动: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6、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 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二、简答题 (每题 6 分,共42分 1、简述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可以把家庭功能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发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良好的家庭沟通有利于家庭功能 的发挥。

精选

2、简述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家庭实现其功能的过程,就是家庭功能的执行过程,该过程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性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家庭基本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6 个方面: (1 问题解决能力; (2 家庭沟通; (3 家庭角色分工; (4 情感反应能力; (5 情感卷入程度; (6 行为控制。 3、简述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

家庭功能的执行情况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家庭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亲密度也是影响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也是影响家庭功能正常发挥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发展周期和家庭生活突发事件也是影响家庭功能的两个重要因素。

4、如何分析父母的教养行为?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几个维度和几种类型?

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与情绪发展影响深远。在学前和学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有两个维度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温暖和控制维度。父母教养行为的温暖维度,是指父母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情感的量。父母的控制维度,是指父母试图加诸于儿童身上的管理和监督。根据这两个维度,可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专制型教养、放纵型教养、忽视型教养。 5、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2-4.5 岁的幼儿。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是:独自游戏 (2 到2 岁半 平行游戏 (2 岁半到3 岁 →联合游戏 (3 岁半到4 岁半 →合作游戏 (4 岁半以上 。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式。3-6 岁的幼儿出现 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6、试分析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之一。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朋友是社会能力的促进者。有一个擅于交际的朋友,可以协助不受欢迎或不善交往的儿童改善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被拒绝的儿童,想要加入到一个正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同伴团体中,如果他有一个朋友已经在这个游戏团体中、或者他的朋友也 想要加入到这个游戏团体中时,他们成功地进入游戏的可能性就更大。再者,那些有亲密朋友的被拒绝儿童,比那些没有朋友的被拒绝者拥有更为成熟的社会互动技巧和游戏行为。研究者认为,有彼此互助的亲密朋友,可协助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成功地与同伴接触,并帮助他们获得更为适宜的社会技能,进而改善这些孩子的社会地位 (如同伴接受性 ②朋友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有朋友在场时,儿童就更可能对新奇环境做出建设性的反应。友谊能给幼儿提供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能使儿童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勇敢,而且也会让孩子们感到,任何压力(如适应父母离婚或父母的拒绝,或者被同伴嘲弄)都是可以承担的。朋友是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友谊的这种角色愈来愈重要了。 ③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即使是幼儿,他们也能意识到,友谊是一种值得保护的、能带来快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因此,儿童在与这些有友谊关系的友伴互动时,就更愿意去尝试解决他们之间的任何冲突或问题。当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会更努力地去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分析冲突的原因,并试图解决冲突。因为如果冲突无法解决,就可能会失去珍贵的朋友关系,友谊关系为朋友间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动力。这是一般的同伴互动所没有的。因此,朋友间的意见不和,会促进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 ④友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虽然所有年龄的亲密友谊都是一种互惠的关系,但是其亲密性及相互性从儿童中期到 青年期才开始逐渐增强。幼儿最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进入幼儿园,幼儿开始与其他幼儿接触并逐渐建立了最初的友谊,这种友谊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强烈并指向于同性同伴;童年期的这种同性同伴间的强烈而亲密的关系,是成人亲密关系的预演:在成人之间稳定的爱的关系中所需的人际敏锐度和相互的承诺,可能在儿童的友谊中不断预演而日趋成熟。 7、试分析电视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