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2017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67页)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部编本人教版】2017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67页)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积累词语掌握读音及词义;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懂得思想感情.

2.: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勾画重点. 3.感知文中蕴涵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 指导学生把握文本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中,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由亲情话题导入。 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新字、词,利用工具书,掌握音、义。(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板书) 生字:嫩芽(nan) 拆散 ( chāi )委屈 ( qū ) 熬 ( áo )

分歧( qí ) 水波粼粼( lín )

多音字:

累 铺 解释词语:

信服:相信并佩服。 粼粼:形容水明净的样子。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委屈:受到不因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初步理解课文。 3、 请学生表演朗读自己喜欢并认为读的好的句子。 三、 请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介绍课文内容。

1、 请学生表述你对课文内人物的理解:表达方式如: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教师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板书)

2、 师生从不同角度表述并介绍课文内容。(教师板书) 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由品读课文。 1、 教师指导圈画美点。

2、 学生自由对课文美点品读。

3、 教师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问题: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顺序可以调换吗? “我的母亲有熬过了一个严冬。”为什么是“熬”过了一个严冬? 发生分歧后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4、 师生共同探讨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文本延伸

1、 请学生说说关于亲情的故事。 2、 动笔书写亲情。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后的《三代》,与课文相比哪一个故事更感动你?为什么?

初语七上教案·第 12 页 共 65 页

八、教学反思:

七上语文第07课. 散文诗两首.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理解两首诗末尾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爱的爱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两首诗,进行朗诵比赛,直至背诵。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5?12特大地震中,发生了众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条感动全中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双膝跪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毫发未伤。这说明什么呢?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无私的一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表达母亲与孩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 二、研读《金色花》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4)男女生朗读比赛,互相点评。 3、感知诗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

初语七上教案·第 13 页 共 65 页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温馨和幸福。

(2)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责怪中透出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妈妈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师: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三、品读《荷叶 母亲》 1、走近作者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问题探讨:

(1)这首诗着重描写的是什么?

生:着力描写红莲,重点是雨中的莲花。

(2)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生: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3)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4)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5)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生: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教学反思:

初语七上教案·第 14 页 共 65 页

七上语文第08课. 《世说新语》两则. 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3、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4、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5、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 PPT 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初语七上教案·第 15 页 共 65 页